儿童常见秋季疾病,预防小知识快get起来

注意

  秋季处于夏季和冬季之间,气温变化大,夏季和冬季传染病都有可能发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时值秋季,早晚的温度差正在一点点变大,除了气温的变化,孩子本身的抵抗力也比大人弱,容易受到流行性传染疾病的侵袭。

幼儿秋季

疾病

那么,在换季的时候,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少生病呢?不妨先看看换季期间,孩子最容易“中招”哪些“换季病”。

01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为常见的一种病毒性咽炎。常继发于急性鼻炎、肺炎、流行性感冒、疟疾、流行性脑膜炎,亦可单独发生,除咽部外,口腔黏膜亦可发生疱疹。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但不是传染病。好发于夏秋季。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病程为1周左右。主要侵袭1~7岁儿童,潜伏期2~4天,全身症状一般在4~6天后自愈。

预防措施:

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少到公共场所,室内多通风,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

由于疱疹性咽峡炎的初期症状与一般感冒区别不大,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感冒而延误治疗。

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以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对症治疗。

02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孩子,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也可波及软腭、扁桃体和咽部以及手、足、臀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十五字口诀:勤洗手、喝开水、晒衣被、常通风、吃熟食。

减少孩子出入公共场所的时间。身处游乐园、室外广场、公共交通这种公共场所,由于人群密集,病毒密度相对较大,孩子很容易被传染肠道病毒。

03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秋冬季节是高发期。孩子身体抵抗力低下,是流感病毒重点侵袭对象。因此,家长更应该加强对流感的预防。

预防措施:

流感疫苗接种,让孩子接受小儿流感疫苗是增强对病毒免疫力的有效方法。

秋冬季节早晚温差大,要根据天气变化为孩子增减衣物。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加强户外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04

秋季腹泻

秋季腹泻,多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潜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一般无明显中毒症状。病初即可发生呕吐,大便次数增多、量多,黄色或淡黄色,呈水样或蛋花样便,无腥臭味。病程约3-8天,好发于秋、冬两季,做好预防极为重要!

预防措施:

注意饮食卫生,把好入口关,防止病从口入。尽量不吃路边摊,生食瓜果时要清洗彻底。

为孩子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孩子的餐具、玩具定期消毒,护理孩子的人更要注意自身的卫生。

注意事项:

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不能滥用抗生素。

发现感染,隔离观察和治疗,不要让孩子接触患者。

比起治疗

预防更重要

“换季就生病”,像个打不破的魔咒一样,一到换季时节就出来骚扰孩子,那么如何增强孩子的抵抗力、减少生病的概率呢?家长们不妨从诱发疾病的源头上着手,从预防工作开始做起!

1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饮食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孩子蹦蹦跳跳到处跑、趴在地上玩玩具、从外面回家不洗手等行为都会沾染一大堆细菌病毒,如果不及时清洗,很容易就进入体内导致生病。作为家长,要做到引导孩子勤洗手,从小养成勤洗手的习惯,不仅有益于孩子健康,而且对孩子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3保证充足的睡眠

常言道“春困秋乏”,秋天是比较容易让人感到疲乏的季节,这时候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健康十分重要。在家里,应延续学校的作息习惯,引导孩子早睡早起,中午可以进行适当的午睡来缓解困乏,晚上可提早一点让孩子进入梦乡。

4进行适当的运动

想要少生病,从根本上还需要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让孩子进行适当的运动非常重要。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可以在黄昏的时候带他去散步、慢跑等。我们小中班的孩子可以拍皮球,大班孩子跳绳,都是很好的运动锻炼方式哦!

5远离过敏原

有的孩子生病,也有可能是接触到了过敏原。夏秋换季,凉热交替,一些杂草会在空气中散布细菌孢子等致敏物质,很容易导致“秋季过敏症”,患者会出现皮肤干痒、鼻子痒、打喷嚏、流眼泪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如果孩子出现过敏的症状,家长一定要找到过敏原,并尽可能解除过敏原,才能预防这些不适症状。

登革热病毒

防治

登革热(Denguefever)是由登革病毒(Denguevirus)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媒介伊蚊叮咬传播。

怀疑自己是否得了登革热?

如果过去2周曾在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逗留,或自己生活与活动的社区、街道、甚至城市范围内有登革热发生,当出现突起发热(有时可达39°C),同时伴有以下症状之一——明显疲乏、厌食、恶心等,常伴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痛、骨关节痛,可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时,应考虑自己有感染登革热的可能。医院就医,并主动向大夫说明自己可能得了登革热,以尽快得到诊治。并采取防蚊隔离,防止进一步扩散。

登革热如何传播?

登革热是严格的伊蚊媒介传染病,由病人/隐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径不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传播。登革热病人或隐性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经8-10天的增殖后,就可以通过叮咬传播给健康人。我国不是登革热的流行国家,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经3-15天的潜伏期便可能发病,但也有部分人不发病(称为隐性感染者)。

我国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

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伊蚊主要是白纹伊蚊,分布在南起海南岛,北至辽宁南部,西至陕西宝鸡的辽阔地域。与人们的活动时间一致,日出前后和日落时分是它们叮咬的高峰时段,可谓“日出而作,日落不息”。白纹伊蚊的幼虫喜好洁净的水,社区内的树洞、石穴、积水轮胎,废弃的碗、盒,存接水的瓶瓶罐罐,丛生植物的叶腋等,都是它们繁衍后代的温床。

登革热如何预防?

01

穿长袖衣裤,尽量选择浅色,外出使用蚊虫驱避剂等驱蚊产品,避免被蚊虫叮咬;

02

安装纱门、纱窗,出门前可以在酒店房间使用蚊香、灭蚊气雾剂等,注意,哪怕是高档酒店,也要注意室内灭蚊;

03

如果在逗留期间出现可疑症状,需要及时就诊并主动说明登革热可能;

04

返回本地后,如果2周内出现发热,要及时就诊并说明外出史,为了不将疾病传播给家人,请配合当地卫生部门,住院隔离治疗。

看到这您还满意吗?

点击“在看”

小编工资涨1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angmaicai.com/jhln/53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