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天的到来,气温开始下降。幼儿适应能力差,皮肤稚嫩,与成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水分,容易出现口干舌燥、便秘等一系列“阴虚内热”的征象,更需要耐心细致的护理。
以下是关于秋季育儿及预防疾病的内容,提供给各位家长。
1
多给孩子喝水
秋季皮肤干燥,口干舌燥,即秋燥,肺功能受影响,容易出现燥咳,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多喝水,补充身体水分,要慢慢喝,不能一下子喝太多,少量多次,最好喝白开水。
2
多给孩子吃水果蔬菜
多给孩子摄取具有滋阴养肺功效的蔬菜和水果,如甘蔗、梨,橙,但不宜吃得过多,以免伤脾胃,引起胃部不适,一定要选择新鲜的蔬果,这些果蔬可以帮助小朋友驱走身体里的秋燥。同时各种菜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保持幼儿体内水分平衡。
3
多给孩子进食防秋燥粥
秋燥可引起小宝贝体内津液不足,粥能够有助于清火、养胃、健脾,如果在煮粥时,适当加些梨、萝卜、芝麻等能够生津养肺的食物一同煮,可以有效地改善秋燥给小宝贝带来的不适。
秋冬适宜养阴,进入秋季妈咪可给小宝贝补一些防燥养阴的食物,如山药、莲藕,山药可健脾补肺益肾精、滋润五脏,具有很好的滋补功效,而藕具有开胃健脾的补益功效。防秋燥粥做法如下:
菊花枸杞粥:取菊花30克,枸杞子15克煎汤,再与粳米克同煮成粥。具有清风热、补肝肾、明目作用,对风热感冒、咽干、目赤有一定效果。
银耳粥:取白木耳10克,用水浸泡发涨,加粳米克,冰糖30克,煮成粥食用。用于久咳、干咳。
生梨粥:取生梨2只,洗净后去皮切成碎片,加粳米克煮成粥食用。可防治口干、舌燥、燥咳。
4
孩子穿脱衣问题
对于孩子穿脱衣服问题,我们一定要不怕麻烦,幼儿早晚应比白天多加一件衣服。我们会提醒并帮助孩子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的穿脱衣服和增减衣服,家长也可以在家对孩子进行训练。
也不要给孩子穿太多的衣服,例如有不少人早早就添加许多衣服,唯恐伤风感冒,却不知这样反而易患“热伤风”。常言说“春捂秋冻”、“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这是因为人体体温调节是皮下毛细血管的收缩与扩张来实现的,如果不急于多加衣服,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就能减少伤风感冒的发生。
但这并不是说不要加衣服,而一味地去追求“凉”,问题是要加得适当。幼儿园每天都有必要的活动,如果穿衣太多,稍微运动就容易出汗,引起幼儿感冒等等;对好动、易出汗的幼儿,在其玩耍时可在其背后垫一块毛巾或玩后及时给他更换衣服。
同时幼儿的鞋子应以轻便的运动鞋为主,少穿皮鞋。
开学季常见秋季疾病该如何预防?
秋季腹泻
秋季是幼儿易患腹泻的季节,秋季腹泻8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以轮状病毒最为常见。主要通过粪-口传播,最容易发生在6个月-4岁的婴幼儿身上。病初呕吐,随后腹泻,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带少量粘液。
预防建议
⒈家长应勤给孩子洗手特别是饭前饭后。
2.应该注意腹部的保暖,不要着凉,不要吃生冷的食物,注意多吃一些暖胃的食物,可以多吃些小米粥面条等。
3.孩子的碗筷玩具等高温消毒。
4.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适当的休息,可以增加一些益生菌的摄入。
伤风感冒
秋季空气较干燥,昼夜温差大,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可有乏力、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症状。
预防建议
要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保持环境的良好通风,尽量避免出入公共场所;要适当多饮水,多吃水果,增强机体代谢;白天风大时要加衣服,满头大汗时要注意擦拭,更换干净衣服,不要把衣服脱掉吹风,否则容易感冒;经常使用冷水洗脸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预防。一旦不幸中招也不要怕,合理用药即可有效治疗,切勿自行滥用抗生素。
胃肠炎
秋季是多种瓜果收获的季节,如果未注意清洗而生食瓜果蔬菜,就很容易将细菌吃进去,导致急性胃肠炎甚至细菌性痢疾,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发热、血压下降、神智不清、四肢厥冷等感染中毒性休克的表现,危及生命。
预防建议
一定确保瓜果新鲜干净,慎食生冷油腻的食物。另外,切忌进食变质食物,避免将海鲜与水果同食,尤其是不新鲜的海鲜,一定切勿食用!
小儿肺炎
早晚清凉的秋季,小儿最容易患肺炎。小儿肺炎开始像感冒,持续发烧在39℃以上。发烧、咳嗽、气喘是小儿肺炎的三大症状。常见的是细菌性肺炎,起病快、病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病毒性肺炎的特点是发病较慢,症状较轻,但病程较长;支原体肺炎的潜伏期长,起病缓慢,病程也长。应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
预防建议
因儿童肺炎起病快,儿童一旦发生发烧、咳嗽、气喘等症状,家长要及时带患儿就诊,积极配合医生做好病儿的护理工作。
儿童哮喘
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儿童哮喘的症状有时表现得并不典型,一般是以咳嗽为主。患儿在咳嗽前,一般没有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和发烧等表现。
预防建议
1、首先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给小儿增减衣服,夜间盖好被子,防止受凉感冒;
2、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做适量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
3、气候骤变时,尽早使用预防性药物。由于该病容易反复发作,给患儿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家长应积极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加倍关心体贴,使之情绪稳定,精神愉快。
传染病预防
疱疹性咽峡炎
特征为急起的发热和喉痛,在咽峡部及软腭部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淋巴结节)。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一般病程4-6天,重者可至2周。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型(1-2周),需隔离治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预防建议
1.注意休息、室内多通风、多饮水。2.儿童应养成勤洗手的习惯,少到公共场所,不要随意使用抗生素。3.当孩子出现不适症状时,家长应医院进行确诊及隔离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必须按医生的要求隔离治疗,隔离期满方可返园。
以上是几种秋季常见病、传染病介绍,为防止其发生,主要做到及时增减衣物、注意饮食卫生、避开过敏源、治疗原发病。一旦出现相应症状,应及时看医生,不可自行滥用药物,以免病情加重。
祝愿孩子们健健康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