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与心理评估

一、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1.多动症

多动症的含义:也称“儿童多动综合症”,是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儿童综合症,多在7岁时就有异常表现。

多动症的表现:

(1)活动过多。这种儿童的多动与一般儿童的好动不同的是,他们的活动是杂乱的、缺乏组织性和目的性的。

(2)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注于一种活动,不能坐定看一会儿电视,做作业做了一会儿又去干别的,做事经常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3)冲动行为。经常未经考虑就行动。

(4)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低下。

2.学习困难综合症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含义:学习困难综合症是指某些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儿童,因神经系统的某种或某些功能性失调,使其在听、读、写、算方面能力降低或发展较慢,以至陷入学习困难。

学习困难综合征的表现:

(1)诵读困难

患儿的阅读能力大大低于其年龄及智商水平,表现为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阅读。

(2)计算困难

患儿加减乘除的运算能力差。

(3)绘画困难

儿童难以把想到、看到的事物形象地画出来。

(4)交往困难

患儿由于在某一学习技能方面存在的障碍,而常遭到同学们的嘲笑和捉弄。因此,该类儿童很难主动与人交往,她们的社交能力往往很差。

在诊断学习困难综合症时,应当注意与儿童多动症的区别。学习困难是儿童多动症的一种表现,但儿童多动症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由于好动、冲动、注意力缺陷和行为障碍所造成的。而患有学习困难综合症的学生,则没有上述多动症的表现,他们在个性发展上是健康的,不存在多动症儿童所表现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学习困难的辅导

(1)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2)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是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第一位的任务,其根本点就在于帮助学习困难学生建立和恢复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

(3)目标激励法

用切合实际的目标激发其自身积极因素,按照“目标—成功—新的目标—新的成功”的发展思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形成积极人格。

(4)归因训练法

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提高其自我归因能力。关键是使学生明确,学习困难并不是只由某一个因素造成的。

(5)情感沟通法

教师要有偏爱学习困难学生的胸怀,全方位地关心、理解和支持学习困难学生,多与他们交流思想,达到情感共鸣,使自己的教育行为得到他们的认同。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的含义:儿童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是指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使其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伴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儿童过度焦虑反应的表现:

(1)对学习成绩、陌生环境反应敏感,担心害怕,甚至惶恐苦恼,很不安宁。

(2)对教师的批评、同学的议论和日常生活中一些看来很小的事情上,也显示出非常敏感和不安。

4.儿童厌学症

儿童厌学症的含义: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

儿童厌学症的表现:

(1)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2)对教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兼有品德问题。

儿童厌学症的矫正:儿童厌学症既然是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就必须采用教育治疗、家庭治疗和社会治疗的方法予以矫正。

中学生常见的心里障碍

1.焦虑症

焦虑症的含义:焦虑症是个体不能达成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的威胁,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另一方面,焦虑也是包括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在内的各种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焦虑症的表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集中注意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作决定。在躯体症状方面,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尿频尿急、睡眠障碍等不适反应。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乱,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考试后又持久地不能松弛下来。

焦虑症的矫正: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如“我能应付这个考试”,“成绩并不重要,学会才是重要的”,“无论考试的结果如何,都将不会是最后一次”,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2.抑郁症

抑郁症的含义: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过度的抑郁反应,通常伴随着严重的焦虑症。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景的最先反应,如果一个人确信这种情景不能改变或控制时,抑郁就取代焦虑成为主要症状。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从消极方面看事物,好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多大希望;三是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抑郁症的矫正:在对有抑郁症状的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要注意给当事人以情感支持和鼓励,以坚定而温和的态度激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行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人际交往的乐趣。也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学生已习惯的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自己、对未来更为积极的看法。服用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

3.强迫症

强迫症的含义: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主要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强迫症的表现: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强迫症的矫正:“森田疗法”又叫禅疗法、根治的自然疗法,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创立,取名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年,森田正马教授病逝后,他的弟子将其命名为“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4.恐怖症

恐怖症的含义: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恐怖症的表现:患有单纯恐怖症的人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恐怖;患有广场恐怖症的人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患有社交恐怖症的人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担心自己会因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而暴露自己的焦虑,觉得自己说话不自然,因而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恐怖症的矫正: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一方面,要有恒心和耐心;另一方面,改善班级中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校氛围。

5.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的含义: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人格障碍的表现:人格障碍有许多类型。例如,依赖型人格障碍者有被动的生活取向,不能决策和接受责任,有自我否定的倾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缺乏对他人的同情与关心;二是缺乏羞耻心与罪恶感。

人格障碍的矫正: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原理,对有人格障碍的人进行奖励,奖励他们对良好行为的模仿,促使他们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到自我结构中,对于矫正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有一定作用。

6.网络成瘾

中学生网络成瘾是指中学生由于过度地和不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难以抗拒再度使用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影响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网络成瘾者自身有一些躯体症状,如头晕、心烦、胸闷气憋、紧张性兴奋、懒散等,并且与家长、朋友打电话或与朋友聚会次数减少,下网后变得空虚、失落,不愿与人交流。可见,网络成瘾倾向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业进步和人际责任感。

网络成瘾的原因:(1)网络自身的诱惑;(2)网络的相关法规不健全;(3)家庭环境的影响;(4)上网者自身因素。

网络成瘾的治疗方法:心理干预。网络成瘾心理干预法的适用对象是确已上网成瘾的学生。常用的几种心理干预法有:

(1)强化干预:在网络成瘾的干预中,奖励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有了减少上网的行为时,就给予奖励、表扬或肯定性评价。惩罚的使用条件是一旦发现成瘾学生上网时间增加时,立即给予处罚。处罚可以是物质性的,如取消他获得他最想要的东西的权利,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校纪处分等。

(2)厌恶干预法:厌恶干预,指采用惩罚性的厌恶刺激来减少或消除一些适应不良行为的方法。常用做法有橡皮圈拉弹法、不赞成干预、内隐致敏法等。

橡皮圈拉弹法:是由成瘾学生预先在自己手腕上套上一根橡皮圈,当他坐到电脑前准备上网时,自己用力拉弹手腕上的橡皮圈,使其手腕有强烈的疼痛感,从而提醒自己下网。也可借助外力如闹钟发出尖利的噪音,来促使自己停止上网。

社会不赞成厌恶干预:主要是运用图片、影视、舆论等手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产生一种来自社会的压力,并在心理上造成威慑和畏惧心理,从而达到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

内隐致敏法:又叫想象性厌恶干预,是指用想象上网的过程和结果的办法,使自己对上网感到厌恶感,从而逐步减少上网时间直至戒除网瘾的一种干预方法。这种方法可与橡皮圈拉弹法结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3)转移注意力法:学校或班级通过组织各类有意义的文体活动,让成瘾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和减轻他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的一种干预方法。

(4)替代、延迟满足法:一方面学校和老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替代活动(其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吸引其注意力,并弄清他的上网习惯,然后使其反其道而行之,在原来上网的时间里做其他事情。另一方面,了解问题学生的上网时间(起初要控制上网时间,不必绝对戒除),将其上网总时间列表,纳入周计划,在可以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实现戒除网络成瘾的目标。

(5)团体辅导法:将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学生组合成一个团体,由富有经验的老师作为指导者,运用团体动力理论做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团体咨询的原则和各种方法,达到使参加团队的成员整体戒除网瘾的目标。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其对网络依赖具有良好的干预效果。对中学生的网络成瘾,重点应放在预防,而不只是对网络成瘾学生的补救性矫治。

二、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评估,指依据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的诊断的过程。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心理测验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的程序。

心理测验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认知测验包括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及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包括多项人格调查表、兴趣测验、成就动机测验及态度量表等。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会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也可以对学生的认知、情绪、态度施加影响。因此,会谈可分为评估性会谈与影响性会谈。但二者很难截然分开,与其他方法比较起来会谈法的优点是:在会谈中可以当面澄清问题,以提高所获得资料的准确性;通过观察会谈过程中双方的关系及学生的非言语行为,可以获得许多重要的附加信息。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除了要注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外,辅导教师还要运用一些专门的技术。

1.倾听

倾听是专注而主动地获取信息的过程。倾听过程中时应采取开放态度,同对方保持目光接触,注意获取言语沟通与非言语沟通信息。倾听是建立良好辅导关系的手段,倾听比询问更有利于搜集资料,因为询问会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倾听可以减少对方的心理防卫。

2.鼓励

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如说“嗯,我懂”、“我能体会”、“请继续讲”、“然后呢”、“原来如此”、“有意思”、“我正陪着你”等。

3.询问

不要提过多的问题,少提封闭式的问题(即只能用是、否作答的问题),多提开放式问题(如“你能说说原因吗”);不但要问事实,还要问看法与感受,如“我想知道你对这事的感受如何”等。

4.反映

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

(四)其它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

(1)项目检核表

将要观察的学生各项心理特质或特征性行为作为项目列于表上,如“仪容整齐”、“勤奋好学”、“受人欢迎”、“自我中心”、“不诚实”。当所观察的学生具有某些特质或行为特征时,就在对应的项目前做出标记,如打“√”。

(2)评定量表

将欲观察的特质或行为列于表上,研究者将被观察学生的表现与表中项目相对照,并根据符合的程度进行等级评定,评定等级通常分为3级、5级或7级。

(3)轶事记录

轶事记录是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对所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所做的一种简明的记录。它包括被观察者的姓名、年级,观察的时间,观察者的姓名,观察事实及其发生情境的描述,观察者的解释与建议。

2.自述法

自述法是通过学生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其中,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都是自述法的具体形式。

END

排版

小慧姐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angmaicai.com/jhzy/55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