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与方法疏肝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致残、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为全世界第4大死亡原因,人口患病率约5~13%[1-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并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中医理论认为,慢阻肺多属本虚标实之证。外邪诱发时偏于邪实,平素偏于本虚,而本虚方面早期由肺及脾肾,以肺脾肾气虚为多,后期可至心阳虚;标实则以痰瘀为主,所以慢阻肺的治疗多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根据五脏相关理论及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论治慢阻肺切实可行[3]。肝属木、主疏泄喜条达,采用疏肝之法治疗慢阻肺应该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疏肝法治疗慢阻肺的可行性

肝与肺两脏在五行、经脉、个性及功能上均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五行中肝属木、肺属金;生理上,肺主降、肝主升,金克木,能制约肝气、肝火的上升;病理上,若肝气郁结日久,肝火过盛或肺虚不能制肝,则木可侮金,形成木火刑金之势。其次,肝肺两经经脉相连,《灵枢?经脉》曰:“肝足厥阴之脉……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肝经的支脉与肺相连,二者气血相通。再者,从个性看,肺为相傅之官,为娇脏,不耐寒热;肝为将军之官,为刚脏,体阴而用阳,二者一阴一阳,刚柔相济,共同保证五脏的和谐。最后,从功能上看,肝主疏泄、肺主肃降,主气在肺、调气在肝,两者共司气机升降之职。肝气从左升,肺气从右降,气机得以循环。如肝气不升、肺气不降,则气机循环障碍,肺气上逆,发为咳嗽、气喘等。

2疏肝法治疗慢阻肺的必要性

2.1肝主疏泄的特点:早在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到“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

泄,是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条达疏畅,维持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进而推动全身气血津液的运行,并以此调节机体脏腑、经络等功能。此功能反映出肝为刚脏、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如果肝主疏泄的功能正常,则气机疏畅、气血冲和、经络通利,全身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也可有序、协调进行。若肝疏泄失职,或升发不及,升发太过,均可至气血运行失调,则随之诸病纷生。

2.2肝失疏泄可致慢阻肺发病:①情志因素伤肝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慢阻肺的发病多因久病肺虚,复感外邪诱发病情发作或加重,但从临床看,情志因素也是慢阻肺发病的重要原因。慢阻肺患者因为慢性病程逐渐进展,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生活能力下降,社会活动受限,易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焦虑和抑郁状态是慢阻肺的重要合并症。1/3以上的慢阻肺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症状[4]。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存在焦虑(18.3%)、抑郁(35.7%)的高患病率[5]。慢阻肺患者的抑郁、焦虑状态,可从轻度心境不佳到忧伤、悲观甚至绝望,有的出现焦虑、易激动、紧张不安等[6]。肝气郁结是常见的情志致病因素,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通过对例慢阻肺患者进行焦虑、抑郁量表分析,有焦虑者48例(39.02%)、抑郁者57例(46.34%),焦虑状态者33.33%合并肝气郁结,在合并抑郁状态者中有35.09%合并肝气郁结[7]。肝气郁结后,肝气失于疏泄,气滞则津停为痰,同时气不行则血停,久之血停为瘀,使慢阻肺的咳、痰、喘等症状反复发作、加重。②肝失疏泄对慢阻肺患者脾肾功能的影响:慢阻肺的病位主要在肺,渐影响脾、肾,而肝主疏泄功能贯穿于脾、肾功能运行的过程中。肝主疏泄、脾主运化,在生理上疏泄与运化两者相互为用。脾主升清、运化水谷精气、生化气血。肝脏疏泄正常,可协调脾胃气机升降,助脾化生气血,肝亦得濡养。若肝气郁结,疏泄不利,可致脾气壅滞,影响脾胃功能,加之肺病日久伤脾,易致木侮而中气更伤,脾虚不能传输水津上归于肺,肺虚不能输布水津,而致痰浊内生。肾藏精纳气、主闭藏,与肝的疏泄功能相互为用、互相制约。吸入之气虽从肺入,实则依赖肾的纳气功能,纳气是肾封藏功能在呼吸中的体现。气欲敛藏于下,需得到阴血涵养,肾欲吸纳并封藏气息,须依赖肝血充沛、疏泄顺畅。如果肝失疏泄,可致肾失纳气,出现喘促加重。

3疏肝理气、化痰祛瘀是从肝论治慢阻肺的主要方法

肝脏受累是直接加重慢阻肺咳喘之因,从肝论治可收到满意效果[8]。对于慢阻肺稳定期、辨证属肝气郁结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逍遥散加减,不仅改善肝郁症状,且可减少急性发作次数。慢阻肺以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为特征,因此气机升降失调是其重要病机,而肝失疏泄可影响气机失调,因此在慢阻肺的治疗中必须重视“调肝”。慢阻肺主要是痰浊、水饮、瘀血互为影响、相间并见。肝失疏泄可致气机失调、气机阻滞,而产生上述病理产物。结合肝失疏泄对慢阻肺患者的影响,笔者认为,疏肝理气、化痰祛瘀是从肝论治慢阻肺的主要方法。在治疗中多选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痰浊为主者,配合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法半夏等化痰止咳;如痰热甚者,配合金荞麦、黄芩、浙贝母、瓜蒌皮、海蛤壳等清热化痰。

4病例举隅

患者,男性,63岁,年3月5日就诊。既往吸烟史40余年,慢性咳喘病史10余年,6年前被诊断为“慢阻肺”“右侧自发性气胸”。咳喘反复发作,多次在外院住院治疗,近1周出现气喘加重、动则明显,咳嗽、咯痰色白质黏,情绪烦躁,神情焦虑,胸闷气憋,自觉右侧胸痛、局部无压痛,口唇紫黯,舌质黯淡、苔白稍腻,脉弦滑。查体:桶状胸,右侧呼吸音稍弱,双肺可闻及少许干、湿性啰音,心率85次/min,律齐,双下肢无水肿。动脉血气分析:氧分压62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胸部CT平扫:肺气肿征象,双肺未见渗出病灶,无气胸征象。诊断:考虑慢阻肺急性加重期,中医考虑肺胀,证属肝气郁结、痰瘀互阻。西医给予氧疗、对症抗炎解痉平喘处理;中医予疏肝理气、化痰祛瘀为法,处方:柴胡15g、桔梗15g、枳壳15g、郁金10g、白芍10g、陈皮10g、青皮10g、苏子10g、莱菔子15g、白芥子10g、延胡索15g、川芎10g、桃仁10g、甘草6g,1剂/d,水煎服。加强情绪疏导。服用7剂后,咳喘改善,咯痰变少,焦虑、抑郁等情绪减轻,胸闷气憋、胸痛缓解。汤剂中应用疏肝、补益脾肺之品交替,成药给予逍遥散口服,继续吸入信必可、思力华,嘱其调节情志,以防复发。随访1年,患者未见明显的慢阻肺急性发作,未入院治疗。

5结语

本文首先从肝肺生理、病理方面考虑肝肺紧密相连,得出疏肝法治疗慢阻肺的可行性,继而讨论肝主疏泄的特点及肝失疏泄对慢阻肺的影响,明确肝气郁结、肝失疏泄与慢阻肺的发病、进展密切相关,且肝失疏泄是慢阻肺的主要病机,故疏肝法治疗慢阻肺很有必要,同时提出疏肝理气、化痰祛瘀是从肝论治慢阻肺的主要方法,对于慢阻肺反复发作,伴心烦焦虑等者,应考虑从肝论治。笔者提出,重视从肝论治慢阻肺,通过疏肝理气调畅气机,是临床辨证施治慢阻肺的重要思路。

参考文献(略)

童晓萍.疏肝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探讨[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38(5):-.DOI:10./cma.j.issn.-..05..

联系我们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欢迎分享!

联系()

官方网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angmaicai.com/jhys/6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