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电话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文:志华
如何做好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麦田里的守望者》之中似乎有您想要的答案。
一、读麦田的缘由
作者塞林格用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汇叫——守望。想读这本书是因为这个词,在自己的班级管理中经常会遇到“青春期的叛逆”,家长们也经常问询如何对待孩子的叛逆,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有人推荐我去读这本书,去探寻叛逆孩子的心路历程。“守望”是守候、期望,是对美好事物和人的一种期盼。它是个中性词,但读出来的时候感觉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母性的温暖,立足于“守望”,前进一步是教育,后退一步是看护。“守望”更接近后者,温暖而朴素,细致而坚强。母性的“守望”,没有担负沉重的社会责任,却杂糅着爱、理解、期许、付出,让孩子在严厉的教化下,旁生出一条新的道路,走向辽远的星辰大海。因此,特别推荐面对青春期孩子的父母们看看这部《麦田里的守望者》。
二、麦田的主要内容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年第一次出版就引起轰动和争议,有人称赞这是一本关照青少年心灵成长的伟大小说,它细腻深刻地剖析了主人公复杂心理,并抓住了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也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来表现主人公的善良纯真和荒诞放纵,愤怒与焦虑是这部小说的两大主题。全书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是打开深刻认识问题学生的一扇窗户,也是启发我们理解年轻一代的钥匙。这部小说以学习成绩堪忧,屡次被学校开除,满口脏话16岁少年霍尔顿作为主人公的小说,为什么能够成为美国中学和高校必读的课外读物?为什么能够成为哈佛社会学课程的必读书目?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主要内容。
《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霍尔顿考尔菲德圣诞节来临之前三天的零散活动,初读小说让人琢磨不透,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但是这些零散的片断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当它们串联在一起就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
小说主人公的人物设定很成功。霍尔顿,父亲是律师,富有教养的母亲,可爱聪明的妹妹。家境殷实,物质丰富,16岁就读名校。这样的人设放就是放在今天也是大多数的人难以企及的。在普通人眼中衣食无忧的他应该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但痛苦从来不分阶层,不会被金钱和物质左右。富家子弟霍尔顿从一开始就被失败和痛苦包裹着:连续4次被不同的学校开除,第四次被潘西开除是因为5门学科有四门不及格;作为击剑队的领队把比赛用的所有装备一股脑儿地落在了地铁上了。
在离开学校之前,霍尔顿去见了历史老师,历史老师想给霍尔顿一些指引,无奈霍尔顿在药水味浓烈的房间里想着别的他认为更重要的事——冰湖上的野鸭。潘西校长已经写信给霍尔顿的父母告知有关霍尔顿被开除的事情,为了不和情绪激动的父母有正面的交锋,他决定在学校待几天,因为父母需要一点时间来接受自己被潘西开除的消息。时逢周末,很多同学都回家了,室友斯特拉德莱塔忙着约会,无意中得知约会的女孩子是琴迦拉格,霍尔一直喜欢的女孩,霍尔顿整个人都紧张起来了。因为琴对他来说,就是一个喜欢到不忍心和别人分享的珍宝,就像王尔德说的那样:“要是我骨子里喜欢什么,我无论如何都不会把她们的名字告诉别人,那就像把她们的一部分交了出去。别人的不屑一置,又会增加被蔑视感,因为我们的喜爱就像我们的一部分。”
看,这就是青春期的孩子!霍尔顿忍着内心的纠结还要帮出去约会的室友写文章,结果写溜了题,矛盾升级,扭打起来。隔壁室友阿克莱的冷漠让他找不到可以留下来住一晚的理由。这些挫败感让他不能继续留在潘西,哪怕是多一秒也不能忍受。于是在圣诞节前雪花纷飞,寒冷的冬夜,霍尔顿坐上了回纽约的火车。愤然离校,有家难回的霍尔顿能去哪儿?
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体会,在最无助和痛苦的时候,想找人倾诉,却不知道电话要打给谁?想离开令人窒息的地方,却不知道能去哪儿?内心的压抑似乎让呼吸都变得困难。我想霍尔顿当时的心境大致如此。如果我们的孩子也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能够毫无顾虑地,满怀信任的回到自己的家吗?他们会相信家是可以疗伤的地方,爸爸妈妈是最温暖的存在,他们不是独自一人?
孤独和挫败并没有因为霍尔顿的离开而留在了潘西,等待他的是更深的孤独,更大的伤害和失败。他回到纽约后在孤独和思念的折磨下,不知道要去向哪里,反正是不能回家。他走进黑夜的酒吧,从一家到另一家。回到旅馆后又经历了让他极度生气,大哭无助的事情,甚至让他想要轻生。霍尔顿离开了这个让他伤心和害怕到想去死的旅馆后,约朋友见面成为唯一可以消磨时光的事情。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人往往寄希望于他人。霍尔顿也是这样。从旅馆出来以后,霍尔顿先后见了三位朋友。
第一位是萨丽,但最后两人却不欢而散。原因是霍尔顿提出的任何问题萨丽都无法苟同,直到最后霍尔顿想过一种与世无争的生活,他对萨丽说:“等到钱用完了,我可以在那儿找个工作做,咱们可以在溪边什么地方住着。过些日子咱们还可以结婚。到冬天我可以亲自出去打柴。老天爷,我们能过多么美好的生活!你看呢?说吧!你愿不愿意跟我一块去?”萨丽的回答让霍尔顿无比失望:“你怎么可以干这样的事呢?第一,咱们两个简直还都是孩子。再说,你可曾想过,万一你把钱花光了,可又找不到工作,那时你怎么办?咱们都会活活饿死。这简直是异想天开。”霍尔顿最后的话把萨丽气走了:“喂,咱们走吧!你真是讨人厌极了。”霍尔顿会说出如此没有理智的话,那是因为他期望中的摆脱现实困境的救赎之路,被萨丽用现实的理由牢牢地堵上了。而且霍尔顿心里明白,萨丽说的没错。后来又见了他的以前的两个老师,路斯建议霍尔顿和精神分析家聊聊,比如他的爸爸。安东里尼老师认为确定人生目标+学习是最好的走出现实困境方式。
终于到了霍尔顿可以回家的时候,回家之前他是那么的想念他的妹妹菲苾,在之前还特意买了妹妹喜欢的唱片,遗憾的是后来弄碎了,只能带碎片给妹妹,可爱的妹妹对他说她最近正在收集唱片碎片。与妹妹在一起是温暖的,他爱妹妹,更爱死去的弟弟艾里,以及所有可爱的小孩子们,喜欢看孩子们写的日记,愿意嗅到童真的气息。当他和妹妹说起他要远走的时候妹妹也要同去,并偷偷备好了行囊,他强烈的反对,这是作为一个哥哥对妹妹的保护,甚至连妹妹学校墙壁上的脏话他都恨之入骨。为了哄妹妹而带她去动物园,去骑旋转木马。在所有人都跑去避雨的时候,霍尔顿却独自在雨中接受洗礼:“嘿,雨开始下大了。是倾盆大雨,我可以对天发誓。我身上都湿透了。不过我并不在乎。”最后,他终究是不再流浪,回了家。
三、读麦田有感
很多人都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只写了霍尔顿的困惑,却没有给出解决的办法。在自我阅读和相关解读下,我坚定的认为:霍尔顿回了家找到了路,虽说他也不知道路途远近与否、适合与否,总之他还要上路,即便仍要孤独前行。指引他的星光不是理智或梦想,而是他对最后一丝美好、童真的热爱。霍尔顿在小说的结尾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最终当他看到妹妹菲苾开心地骑着旋转木马的时候,他变得快乐了,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想去的地方。他不再是那个没有方向,没地方可去的莽撞少年了。“不管怎样,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附近没有一个人——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个混账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往哪儿跑。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当读到这里时,我真的被这个内心纯良的少年深深地打动了。这时的霍尔顿找到了自己心中久久渴望的事情,做一个守望者,保护着弱小无邪的孩子。看着在旋转木马上菲苾的霍尔顿这时有如那麦田中守望着孩子们的守望者,无疑他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他找到了自我价值的所在。只有变成更好的人,才能做一个好的守望者。
通过爱他人,救赎他人而实现自己的救赎。霍尔顿的救赎在妹妹身上找到了。小说隐喻式的结尾与开头呼应给全书做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大雨就是圣洁的象征,它能冲刷一切黑暗和阴霾,就像《狮子王》中的结尾,当辛巴战胜刀疤站在荣耀石上发出吼叫的时候,一场大雨如期而至,冲刷了刀疤统治时的黑暗,战斗留下的鲜血。大雨过后,是新的开始和时代,霍尔顿也淋了一场大雨,他也将开始新的生活。
四、读过麦田我想说
“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清现实以后依然热爱它!”《麦田里的守望者》自出版以来就受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其秘密就是书中设置的有关人性永恒的主题:平等与博爱,梦想与现实。这些主题超越国界,超越肤色,超越文化,引领着读者探寻着人性之中至纯的真善美,去感受那深藏在红色猎人帽,在微风中伫立,守护和希望的麦田与挚爱的孩子们,说着脏话的、却讨厌“假模假式”的16岁少年内心的爱和纯真。
在读完这本书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想到了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其实他们又何尝不是一个个霍尔顿?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都要始终坚信,我们的孩子都是向阳而生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难免磕磕绊绊,有那么一段时间他们迷路了,比起严苛和职责,他们更需要我们去理解去陪伴,去解救他们内心无法言说的孤独。我们要读懂孩子,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人生没有固定公式,坚持下去总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我想这也是“守望”的一种形式。
五、结语
以上只是我的阅读浅谈,如果你因为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而给你的孩子一个大拥抱的话,我想霍尔顿一定会把他那一直反着戴的红色鸭舌帽转过来,然后给你一个绅士般的行礼。最后想对所有为人父母的我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是折翼凡尘的仙子,是上苍派来陪伴我们一同成长并折射出我们人性的缺漏、修正我们灵魂中不足的天使。对他们的教育,不是管与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作“守望”。青春期的孩子,叛逆是他们的伪装,想用全身的刺来保护自己脆弱的内心,我们要做的是将困惑与焦虑的他们带向人生的正途,让孩子受伤的时候有路可退,有家可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