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发病原因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108/4554223.html
大型历史传奇剧《天下长河》正在热播。
主要讲述的是清朝康熙年间治理黄河的故事。
本剧结尾,靳辅壮志未酬,含恨而逝;陈潢含冤入狱,贫病而终。
此后靳辅原来的下属张鹏翮出任河道总督,终于在康熙四十六年完成了治河的伟业。
剧情到这里真的就结束了,但真实的历史上,远远没有结束。
比电视剧精彩XXXXXXXXXXXXXXXXX倍......
01
首先来说,康熙时代治理黄河的事业,历经三十年,最后基本宣告成功。
之所以是“基本”而不是“完全”,是因为康熙时代的治河,只是从总体上解决了黄河大规模溃决泛滥并冲刷堵塞运河的现象。
但局部的溃决,在后来史料中依然是随处可见的。
这倒不是因为靳辅、陈潢水平不高,也不是因为康熙之后的清朝皇帝对治河不上心,而是因为黄河特殊的地质特点。
黄河是一条含泥沙量极高的大河,在中游地区因为有水流湍急,泥沙不易沉淀,但到了下游之后,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导致河床越来越高。
陈潢曾经想仿效明朝潘季驯的“束水攻沙”,即通过减少河道宽度,加快水流速度,以达到冲刷泥沙、降低河床的目的。
但很显然,只要中游的水土流失状况得不到根本改善,下游的泥沙淤积问题也就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尽管从康熙开始,清朝历代皇帝都投入巨资治理黄河,但因为中游的植被破坏越来越严重,水土流失日益加重,导致了黄河的含沙量与日俱增,下游河床一年高过一年。
为了应对越来越高的水面,就只能不断加高堤坝。
而堤坝越高,其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决口。
这就是康熙治河之后黄河仍然屡屡出现局部溃决的根本原因。
02
好在当时清朝国力还可以,哪里溃决了就迅速堵塞哪里,不至于产生严重的危害。
但随着时间推移,清朝国力开始走下坡路,黄河溃决的规模越来越大,危害也日益加深。
道光二十一年(年)夏天,黄河大堤开封段发生大规模溃决。
淹死百姓数以十万计,开封城墙被滔滔洪水包围,危在旦夕。
此时大清正在打鸦片战争,军费开支巨大,但道光皇帝还是想办法挤出了钱,由内阁大学士王鼎主持,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才把黄河的缺口堵上,总算保住了开封城。
咸丰五年(年)夏天,黄河终于玩了一把大的:
这年六月十八日深夜,黄河在河南兰考县境内的铜瓦厢决堤,洪水一路冲进了山东境内的大清河的河道,夺大清河的河道一路注入了渤海。
这是迄今为止黄河的最后一次改道。
年黄河改道示意图
这次改道,产生了两个重要影响:
第一个影响——
山东境内出现了大范围的黄泛区,大批灾民家园被毁,无以为生,不得不铤而走险,去往关东谋生,从而出现了第一波的“闯关东”热潮;
第二个影响——
含沙量极高的黄河水在山东梁山县境内冲进了大运河,导致了大运河这一河段的淤塞,直接被废。
从此京杭大运河只剩下个“京杭”的名字,实际上从杭州只能通航到山东济宁,再往北就无法通航了。
除了这两个重要影响,还有一个是看似和黄河没有直接关系,但实际却紧密相关的问题——淮河入海问题。
03
自南宋年间,黄河夺淮河河道入海以来,七百多年,淮河入海就一直是个让历朝历代头疼的问题。
因为泥沙的淤积,黄河河床一年年堆积起来,就比淮河河床高得多,淮河水没法汇到黄河里去,于是就淤积到了黄淮交汇处。
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
一旦淮河上游发大水,洪泽湖就会水位暴涨,如果洪泽湖大堤扛不住,洪泽湖水就会冲向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在靳辅陈潢的时代,解决淮河“入海难”问题的方法主要靠“堵”和“疏”。
具体方法就是:加高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堤坝,靠洪泽湖来蓄积淮河之水,如果洪泽湖水位太高,实在顶不住了,就打开减水坝泄洪,以淹没大量良田民宅为代价减轻洪泽湖的压力。
清代洪泽湖地区水系和堤坝示意图
陈潢还曾设计过“蓄淮冲黄”的方案,也就是在淮河出洪泽湖的高良涧设置闸门,将淮河水位蓄积到超过黄河水位的高度,然后再开闸泄淮河水,以起到冲击黄河河床泥沙同时导淮入海的效果。
应该说,这个设计很巧妙,但还是敌不过黄河上游每年冲刷下来的几亿吨泥沙。
泥沙每年将黄河的河床不断抬高,而高良涧的闸门却无法跟着不断升高,最终使得“蓄淮冲黄”的设想成为了泡影。
04
在走投无路之下,淮河自己给自己“闯”出了一条入海的通道。
年,洪泽湖东南方向的礼河坝被冲决,滔滔洪泽湖水冲向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最后经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汇入了长江,“借”长江的河道实现了入海。
这条淮河自己闯出来的河道,被人们称为“三河”。
淮河三河入江通道示意图
虽然意外有了三河这条入海通道,但这条通道毕竟不是经过精心设计施工而成的,河道狭窄,蓄水量不足,因此一旦上游淮河发大水,这条通道就必然是洪水泛滥,里下河地区人民就一定遭殃。
因此,淮河入海的问题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
从晚清开始,如何解决淮河入海就成了各方面有识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