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是土壤盐碱化的产物,肥力低下,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类型。盐碱化程度重的土地比较贫瘠,自然影响到它的作物产量和纳赋。在难以完成赋税的情况下,田主不得不向地方官上报申请蠲免。它的特殊性表现在未被蠲免前是需要按科则赋税的,而在被蠲免后我们才能从史籍中知道它是盐碱地。古籍中的盐碱地主要记录在方志的《田赋》《赋税》中。在清代,贾鲁河-涡河流域内的开封府、归德府和陈州府各辖县的方志中记录有不少盐碱地。
关于盐碱地的成因,气候和水文对盐碱地的产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贾鲁河-涡河流域地处河南豫东地区,半湿润季风气候下冬季寒冷干燥,蒸发作用强烈,容易发生土壤盐碱化。清立国到康熙五十九年(公元年)间的清前期,区域内多县地方志中记载的降雹事件指示清前期的气候寒冷,对应明清小冰期的冷期阶段。寒冷干燥的气候也促进了盐碱地的发育。
一、清代贾鲁河-涡河流域盐碱地的生成环境与变迁在自然因素里,黄河的水文变化或者说黄河泛滥决溢影响甚大。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哺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但由于黄河径流量小,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蜿蜒东流,“大河九曲,五在中华,豫得其二。自孟津以上,群山束水不得肆”,至下游过孟津后地势平坦,比降降低,河流冲刷带沙能力下降,使得河沙沉降淤积,所谓“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
黄河泥沙含量极高,“平时之水以斗计之,沙居其六,一入伏秋,则居其八矣”。泥沙淤积使得下游河床不断抬高,一遇风雨极易泛滥成灾。潘季驯提出“束水攻沙”论即为主要解决泥沙淤积之弊。黄河下游多是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毫米,又受东亚季风气候影响,全年降水多集中在夏季,降水分布的季节不均衡导致在气候异常年份旱涝频发。
黄河冲积作用伴随着造陆运动形成黄河三角洲乃至黄河冲积平原,千百年来海岸线距离入海口位置不断外移。但由于黄河径流量小,海口受海洋波浪、潮汐、洋流运动等海洋作用,带至海口的泥沙淤积渐高,水流不畅则河亦易决,此即潘季驯所谓:“水以海为壑,向因海雍河高以致决堤四溢”。然潘氏认为“窃谓海无可濬之理,惟当导河以归之海,以水治水即濬海之策也”,限于时代和当时科技发展的局限性,他的这种认识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纵观历史长河,黄河决口频繁,其改道更会给黄河流域带来深重的影响,对古人来说,主要表现在冲毁农田、毁坏城市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在流域内形成黄泛区,一般来说,这些地区往往也是地瘠民贫。
由于河水的冲刷导致农田土壤表层的腐殖质层被冲掉,加上黄河河水退散后泥沙沉积,尤其是离河道较近距离的地方,沙土覆盖堆积,可以想见这样的土壤其肥力还剩几许?尤其对古代以农业为生计的人们来说,黄河决溢可以说危害甚大。张海防在《年黄河改道与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探讨》一文中,指出由于黄河的泛滥、决口和改道对山东造成的危害有自然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碱化,承灾能力下降,农业生产急剧退化,影响漕运。
本区域的盐碱地,其形成和分布深受黄河泛滥、决口和改道的影响。盐碱地的形成,其本质是水流不畅,积洼积潦之地水分既不能通过地表径流流通,也不能通过地下径流下流,加之在太阳辐射的蒸发作用下,土壤底部的盐分物质由于毛细吸管作用上升到地表表层并富集,由此而生。严格来讲,不能直接说黄河决溢形成了盐碱地。黄河决溢改变了区域内的微地貌,由于河水冲刷造成某些地段地势低洼,而地势低洼造成排水不畅从而诱发产生盐碱地。本区域盐碱地的产生是黄河决溢引起的“蝴蝶效应”作用于土壤之后的结果其实,人类活动也可以改变局部地貌,它也可以诱发盐碱地的产生。
用生态系统的相关概念来说,黄河决溢破坏了局部地带的水圈和土壤圈的正常运转,打乱了原有的生态平衡。比如黄河决溢冲毁农田,让农田变为沙地,原先生机勃勃的农田生态系统变成了生态脆弱的沙地环境;原来局地河流通畅,由于黄河决口和改道,影响局部地区河流的流向甚至流量,这些都会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在此影响下,原有的“水土平衡关系”被扰乱并进一步产生盐碱地。它虽然不是盐碱地形成的直接原因,但由于黄河在本区域内是塑造区域自然环境的主角,它的一举一动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清代开封府各属县的盐碱地面积(一)盐碱地面积的计算方法及说明
学界关于清代土地数据的研究已有多年积淀,以梁方仲、何炳棣、江太新、陈锋等学者为代表,纷纷就清代土地亩制和田赋制度等发表了深有影响的论著。清代土地数据的核心问题就是折亩。关于折亩,傅辉指出“折亩的表现实质上是弓尺的变化”。当前对于清代土地数据的诸多争论主要集中在各地方的折亩率上。鉴于尚缺少权威的各州县折亩率的统计,使得我们在复原清代各州县税亩上困难重重,遑论科学计量实际耕地面积。
以开封府来说,所辖各州县的折亩率大小不一,有的行小亩,有的行大亩。小亩以步为亩制,大亩多有不一。这种情况下,虽然各州县地亩皆以“顷、亩”为单位,但实际单位不统一,其代表的土地面积自然不能用于直接比较。目前虽有学者尝试用各种方法深入研究清代地方的折亩方法和细则,希冀用现代科学方法初步复原各州县的实际地亩,目前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微观的个案研究上,从中观尺度选定某一区域开展相关工作还需要加大力度。
具体来说,就是求各县盐碱地面积占该县总行粮地面积的比重。这个比值代表的含义是单位面积下该县盐碱地的分布密度,比值越大表示单位面积内盐碱地分布越多。它可以从相对意义上表示盐碱地的面积大小,还能指示各州县内的盐碱地分布和扩散程度,也可以来衡量各县盐碱地盐碱化的程度。其数理意义如同森林覆盖率的涵义。
森林覆盖率是用一地的森林面积除以该地的总土地面积,其实是表示单位面积内该地森林面积的大小。不同地方的森林覆盖率可以相互比较,比如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比我国的大,也就是说同样的单位面积情况下,日本的森林面积是要高于我国的。但日本的森林面积总值小于我国,这是因为我国的国土总面积要远远超过日本,因此拿我国的国土总面积乘以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而得出的森林面积绝对值反而高过日本。
(二)清代开封府各属县的盐碱地面积和特征
碱地和沙地此类土壤肥力低下之壤土亦归于当地田赋纳科之列,盖因清初为稳定局势,与民生息,快速恢复生产而沿袭旧制田赋有关。加之,各地丈地和折亩工作尚未完全展开,对各地此类低产甚或不毛之地未能确册。因此,乾隆朝以前的志书上也鲜见豁免此类土地。
须知,地亩本身是为了交租纳税,并非专门统计土地类型和面积,是故方志中有的就没有本地各等土地面积的记载,只是笼统记载折上地多少,如郑州、荥泽等地方志。另外,河阴的地亩是按折中地计算,不同于前述的郑州(按,折上熟地),所以在登记史料和统计计算时更应注意。又前文有述,各地的地亩折算率也不同,这些因素在涉及到计量时都必须考虑。
联想到乾隆元年豁免河南42州县“盐碱飞沙”的所谓“恩蠲”事件,笔者认为,乾隆继位后为迅速稳定朝堂收获民心,甫一上台就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树立起“仁政”典范,蠲免“飞沙、盐碱地”便是最好的体现。先前在河南各州县开展的清丈工作,也为摸清河南盐碱地的地亩提供了基本参考。雍正时期全国摊丁入亩赋税改革的入,也为乾隆元年的河南“恩蠲”提供了条件。当然,最重要的因素应得益于雍乾时期的财政收入的充盈。
三、清代贾鲁河-涡河流域的盐碱地空间分析及相关问题(一)关于方志中地亩和田赋的一些思考
实际上,州县由于豁除地亩、新增人口宅基地、死亡后墓地、河防工程占地及清后期工业(铁路、仓储等)建设用地等,其实际的在册行粮地面积是在不断减少的。如阳武到清末光绪年间,其实际行粮地仅.顷,丁地额银也随之下降。如果还是按照顺、康、雍、乾时期的额银征纳,显然既不合理又不符合实际。这些减少的土地并非意味着光绪时期阳武的税负减轻了,而是摊派到加征税和其他杂税上了。如乾隆《阳武县志》所载乾隆十年阳武丁地银要超过乾隆《续河南通志》上的额银,就是田赋加征的例子。
所以,到清后期,用于征纳田赋的实际在册行粮地面积减少了,全国财政收入的主体才逐渐不再以田赋为重。绝不是说,各州县征纳的额银一直是按明万历的原额地所定的额银。如果只看通志,从表面上推论很容易陷入误区。事实上,各地的田赋额银也是随着每一次确册后的额地在不断调整的。表面上看该问题的结果,确如王氏之说,但细究其过程却不能不认真辨析论者的视角。此外,通志限于体例未能一一将各州县的地亩变动详细记录下来,不能如实反映各州县实时的地亩变动。这对研究各州县历史时期的地亩及其变动沿革容易造成误判。
(二)乾隆元年河南境内盐碱地大蠲免的背景分析
盐碱地是一种特殊的耕地类型。作为一种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它是社会经济史的研究对象,但由于盐碱地土壤肥力低下,被蠲免而不升科,从田赋中豁除意味着它与其他耕地又有不同。纵览有清一代,盐碱地的蠲免从雍正到光绪朝陆续都有,然以蠲免惠及的州县数量来说,乾隆元年的这次蠲免可称得上一次大规模的蠲免事件。其后,虽时有盐碱地的蠲免,但都发生在小范围地域内。关于此次历史事件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从富德的题奏内容来看,这次蠲免所豁除的盐碱地顶多可能只有顷39亩。富德所说的雍正十二年时河南盐碱地顷25亩,实际上是当时在册的盐碱地亩。可以发现在雍正三、四年,仅本文研究区域内的祥符、中牟、封丘和兰阳所统计的盐碱地面积就大于顷。
若富德所查没有漏报,那么真实情况是这四县的盐碱地有大部分属于富德所说的临时蠲免,即“俟五年后升科”,因而到乾隆元年富德上呈题本时自然未将这部分计算入内。但是这部分复垦升科的盐碱地到底是治理好了还是说仍然“地皆咸卤”,我们难以追踪。
结语:从秦汉典籍对盐碱地的记载来看,古人已初步了解到盐碱地的产生原因在于水土关系的失衡。他们认为水多而积洼以至盐碱不毛。虽然对其中的理化反应机制并不了解,但这种认识是经过丰富的农业实践得出的,是科学的。
气候和降水等自然因素的变迁为盐碱地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在“明清小冰期”内,清前期和后期极端寒冷天气和异常降水的频发不仅说明区域内灾害多发,尤其不利于区域水文系统的平衡。从气象上也反映了降水变率的不稳定,表现出气候干旱化的发展趋势。这对于盐碱地的形成和发育具有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