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版佛系桥仙赵州桥

说起古代拱桥,就不得不说一下我国多岁的千年“桥仙”—赵州桥。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佛系“桥仙”的两个法宝。“虽然我很轻,但我很稳低”李春等前人在设计和建造赵州桥时,为了满足跨度需求,在主拱肋和桥面之间对称设置了四个小拱券(也称伏拱)(整个桥梁结构形式又称为敞肩式拱桥),大大减轻了自重(资料数据显示减少重量吨)。这在当时应该是石拱桥中的一个No.1的尝试。而且,小拱券的完美匹配使得整个拱桥的拱轴线与理论中经济合理的恒载压力线相接近(通俗讲就是整个桥型的受力接近于最完美状态)[1]。更重要的是,设置四个小拱券之后,加过水面积16%左右[2],大大降低洪水对大桥的影响(通俗讲就是泄洪能力很赞)。此外,在建造过程中,赵州桥采用了纵向并列砌筑法,即沿纵桥向的拱券相对独立和完整,沿横桥向并列砌筑,同时设横向铁拉杆、护拱石、腰铁、收分等措施,保证桥梁的整体性和稳定性。纵向并列拱券纵向并列拱券实景小伙伴们请注意,这绝对是一位天才设计师,放在当今应该是一位桥梁大师,至少也是一位著名的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在没有有限元计算的情况下竟然搞定接近于完美的拱轴线和洪水流量预测,简直难以置信有没有(震惊脸),绝对的总裁版、定制机中的战斗机。“我很佛系,拒绝一起摇摆”从事相关研究的小伙伴主要从地质条件和抗震性能两方面分析了“桥仙”佛系的资本。地质条件方面,‘’低拱脚、浅基础、短桥台”—这是我国联合考察组在一系列探测之后给出的官方结论。赵州桥选在河床比较稳定的平直段,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河流的横向变迁引起的冲刷破坏;而2~2.5米的浅基础位于洨河的平原区,淤积大于冲刷,基础不会被掏空。此外,桥台基础选用了轻亚粘土层作为持力层,其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是良好的天然地基。抗震性能方面,多位学者借助有限元给出了“桥仙”的自振频率为7.Hz,一阶振型为沿桥身竖向上下振动,二阶振型为沿桥面横桥向前后振动,三阶振型为沿桥面纵向左右振动[3-4],根据一阶振型从理论上解释了为神马经历了多次地震,特别是年3月8日邢台发生7.6级地震(距离震中只有40多公里),都没有破坏的原因。“你随便震,我很问,拒绝一起摇摆。”嗯,看来李春老师应该还是一即注册岩土工程师和抗震专家。是不是想献上自己的膝盖啦?送给大家一个毒鸡汤,有一种绝望叫做→“当我拼尽全力,努力用功的时候才发现,有一种差距不是努力能弥补哒”。不过还要提醒大家,“新的一天新的一种毒鸡汤”,记得明天再见呦呦呦~[1]刘云,王大钧.伏拱对赵州桥力学行为的影响[J].力学与实践,,23(3):20-24.[2]翁伟.基于赵州桥勘察研究结果探析石拱桥的建造技术及特点[D].北京建筑大学,.[3]江成,吕吉应,许志强.赵州桥抗震性能的初步研究[J].工程质量,(11):38-40.[4]史新格,吴永卫,张玉兰,等.赵州桥的模态分析[C]//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angmaicai.com/jhcj/100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