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去年金秋杨正新与王劼音以双个展形式碰撞技艺引起轰动之后,当代海派名家再迎同场PK。这一次,是张雷平与何曦。
明天将于刘海粟美术馆正式揭幕的“当代海派名家·双人展系列——张雷平、何曦”,以双人双展厅的方式,分别展出张雷平、何曦这两位风格鲜明的艺术家的新作,形成对垒之势。他们每人带来26幅(组)均为今年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又都颠覆了各自以往的代表性风格技法。有意思的是,张雷平的新作表现的是礁石,而何曦的新作聚焦的是海浪,不期形成了“礁石”与“海浪”的艺术对话,也碰撞出海派艺术的新生面,激发出海派艺术的创作力。
“艺术的繁荣,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造就有影响力、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家群体。上海优秀的艺术家亟须激发他们突破自我、勇于竞争和展示的机制和平台。”展览出品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当代水墨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说。
张雷平:用自由驰骋的笔墨,画出甘于寂寞的礁石精神
张雷平此前予人深刻印象的画作,画的多是田野、田埂或者花草。这是一位平时说话轻声细气的女画家,内心却似有洪荒之力,钟爱以大写意的方式创作,其独特的笔墨浑厚、凝重也苍茫。
此次张雷平带到展览的作品均为礁石题材,或为明丽的重彩,或为淡雅的水墨,却都以自由驰骋的笔墨,呈现出雄浑而又润秀的气息。那画上的线条如风之舞,如云之卷,如浪之骇,浑然天成,鬼斧神工,真气淋漓。她画的其实不是礁石,而是礁石的精神。
张雷平《浪起》
张雷平画海礁,始自今年春天疫情期间。当时她一个人在工作室里待了两个多月,坦言想从海礁的石头里借鉴一些能滋养自己的力量。“海礁就是海底的山,几千年就生活在海面上。它没有树木花草的陪伴,只有海浪的冲刷。这种孤独、甘于寂寞的海礁精神也感动了我。作为一个画画的人,他的一辈子很多时间都是在寂寞中度过的。这种寂寞其实也在修炼内心,就好像海礁提示我们,每个人要有独自克服困难的精神。”
一张名为《岿然》的水墨,或许是这批作品中最素雅简约的一张,画的就是一块块海礁,由线条和块面的组成。张雷平告诉文汇记者,自己对这张作品尤其钟爱。“画这幅画的时候一气呵成,感觉自己处在一种无我状态,全身心的投入。”
张雷平《烁石》
色彩鲜艳的《烁石》,捕捉的是太阳猛烈直射时海礁的状态。“我特意赋予画面比较浓烈的色彩,这幅画应该说也有一些现代表现主义因素在里面。”张雷平说。
这是两种看似不同风格的画作,张雷平却用独特的线条表现力完成了对海礁各种各样表情的统一。
“一个画家,永远面对一张白纸。”接受过中西两种美术教育的张雷平,欣赏西方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画面色调的魅力,同时也深深被中国画优秀传统中的生动气韵和前辈大师们作画时的自由状态所吸引。“东西方艺术各有长短,我要在它们中间牵手,让它们对话、融合,从而探索一条新路。”
张雷平《礁石1》
何曦:用传统山水画技法,凝固海浪如山一般的巍峨
何曦此前以颇具现代感的工笔画闻名,画花鸟物什总能创造出新奇而独特的构图情致。此次他带到展览的新作,无一例外以海浪作为主题。何曦坦言:“我想借海浪,完成内心视像的自传,也表达对人类命运的追问。”这也令他的画作进入了宏大深远的意境。
站在这样的画前,观者会不由感悟到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但隐隐中又觉出一股爆发的力量在涌动,在弥漫。
与张雷平相类似的是,何曦选择以海浪作为创作主题,同样来自疫情期间的感触。“年以来,因为疫情与焦虑情绪的弥漫,让我更多面向自身、当下与未来的终极思考。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会让作品直面内心的深渊,同时更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