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951583.html
近现代寿州书家述略
文_虞卫毅
从清代到民国,寿州历史上曾经出现出一大批知名书家,同时还有许多著名书法家在这里活动过。本文选择部分具有代表性和较大知名度者,对他们的生平和书艺成就作简要介绍。
关键词:寿州近现代书法家
李兆洛(—),字申耆,号绅绮.江苏武进人,清嘉庆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官风台县知县(县治即在寿州城内),后以父丁忧告归,主讲江阴暨阳书院近20年,著有《养一斋文集》,是清代著名学者。李兆洛精舆地、考据、训诂之学。为文主张混合骈、散两体之长,与桐城派散文立异,是阳湖派代表作家之一。他所作文章,大体上能贯彻自己的主张,如《举业筌蹄序》、《墨卷望气序》、《骈体文钞序》、《皇朝文典序》等,骈散兼济,事理交融。《精法楼祀汪容甫先生记》、《桐城姚氏□坞惜抱两先生传》写得和婉真挚;对桐城派的姚范、姚鼐两人,也表示推尊,不持门户之见。汤成烈《重刊养一斋文集序》评其学:"莫不兼综百家,钩稽历代,研精极虑以出之,凡实事必求其是。"所选《骈体文钞》为历来最好的骈文选本,标举魏晋、六朝宗旨。
李兆洛书学功底极深,尤善行草。任风台县令七年,在寿县地区留下大量书迹,寿县博物馆藏有其草书四条屏一件,是其中岁所作,笔力劲健,书风洒脱。
李兆洛《行书七绝诗轴》纸本行书×56cm常州博物馆藏
孙家鼐(—),字燮臣,号蜇生,别号澹静老人。寿县人。初次会试不第,益自奋勉,于咸丰九年()中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后授修撰,入直上书房,钦赐扩建故居,悬“状元及第”匾。同治三年()任湖北学政。光绪四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和授读光绪皇帝,后累遣内阁学士。光绪二十四年光绪帝下诏推行变法,废科举,兴学堂,命孙主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研究欧美日本国家办学体制。孙提出“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设科要求“总古今,包中外,该体用,贯精粗……”。并主张兴办医学堂、武备学堂和速成学堂,大声疾呼各省要多办中、小学堂,令其子孙在故乡率先创办。“康梁”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废帝立储,他力谏不可,藉口养病请退以示抗议。后奉慈禧命至西安任礼部尚书,既而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升武英殿充学务大臣。光绪三十二年清廷设立资政院,孙家鼐出任总裁,召诸臣轮班进讲,亲撰尚书、四子书讲义以进。光绪三十四年二月,赏太子太傅,在寿县城北街建太傅第。宣统元年()再疏乞病,不久去世,终年83岁。
孙家鼐书法以行书和楷书见长,其行书取法二王和董其昌,风神清朗;其楷书取法欧阳洵和虞世南,有庙堂气象。他的书法属帖学一路,极有儒雅之气。其书于仪态端庄中有静穆平和之意,飞动灵巧中显舒卷自如之志,清新洒脱,意态超群。寿县博物馆藏有行草书对联一幅:“葵藿有心惟向日,竹松晚节惯经霜。”此联用笔沉着简净,结字端庄严谨,虽有“馆阁”之嫌,但给人一种神完气足、大方磊落的感觉。
刘锡九,字梦龄,清同治年间生,寿县城关人,为增生,曾任桐城学官。致仕后授徒里门,善草书,笔力雄健,昔时县城内多其书迹。张树侯《淮南耆旧小传》中对其书艺有介绍,称其书作“精神风采,颇具磊落奇伟之观。”
王荣懋,字松斋,生于清同治年间,寿县城关人,光绪优贡。善书法,昔时寿县城关黉学门前文明坊横匾上“经天纬地”和“景星庆云”等字即为其所书。
孙多淦,字筱斋,别号沧海遗民。清光绪初年生,寿县城关人。善正楷和草书,仿何绍基笔法,圆笔中锋,力透纸背。昔时县城内多其遗墨。
柏文蔚(—),字烈武,寿县柏家寨人。柏文蔚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讨袁将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之一。先生自幼勤奋好学,年考入安徽大学堂,与陈独秀发起组织“励志学社”,开展革命活动,后又组织“强国会”、“岳王会”,并率全体岳王会员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曾任中华民国陆军第一军军长及安徽都督、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
柏文蔚晚年客居南京玄武湖畔,自号松柏居士,念佛习书,乐此不疲。他和于右任、张树候私交甚笃,书法也受于、张二人影响。其书以魏碑为主,兼习二王。今南京、安庆、寿县等地均有其碑刻与墨迹。寿县博物馆收藏有其行楷对联一幅,联文为:“春风有信来廿四,太华之极高五千”。此联魏碑笔意极浓,乍看似觉平板,但细细品味,颇有平中见奇之致。
张树侯(—),名之屏,寿县瓦埠乡人。自幼勤奋好学,二十五岁考中秀才。青年时代与柏文蔚等一道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民国成立以后,自知非政治才,退居乡里潜心艺事。生平力学,至老不衰。在文学诗词方面有很深功底,生前著有《尚书文苑》、《淮南耆旧小传》、《联语存录》、《晚菘堂诗草》等。
张于金石书法,好之尤笃。“三代篆籀,暨汉唐以来诸石刻,搜罗甚富。”书法正、草、隶、篆四体皆能。篆隶书工力深厚,行草书特具个性。篆刻与刻碑技艺也享有盛誉,有“铁笔张树侯”之称。在书法上,张树侯见解精深,所著《书法真诠》分十八章详述书法的用笔、结构、择师、养气等各个方面。“以五千年之考定,证三千岁之源流,开后进之坦途,辟前人之怪论,要言不烦,读之心折。”此书一九三三年在上海出版,于右任先生曾为该书题诗一首:“天际真人张树侯,东西南北也应休。苍茫射虎屠龙手,种菜论书老寿州。”张树侯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寿县度过,晚年客居省城安庆,“在省年余,求书者日夕盈门,有洛阳纸贵之势。”一九三五年在安庆无疾而终,终年七十岁。
张鹿宾(—)名嘉德,字遯庐,寿县人。光绪二十年()优贡。镇黄旗官学汉教习。宣统二年()钦用七品京官,分农工商部,历充工务司考科额外科员一等。他文学渊博,工力深厚,擅长骈体,工古文辞,早年饮誉乡里。家有书室命名为“三万树梅花书屋”,藏书万卷,收历代名人字画亦多。其书法尤精,工隶、正、行各体,驰誉当时。医术尤高明,后居家行医数十年,以活人济世为宗旨,不受报酬,遐迩闻名,誉为神医。
汪以道(—),字觉民,寿县城关人。幼年读书,壮岁奔走革命。善书法,与张树侯齐名。民国元年(),柏文蔚为安徽都督,汪以道任秘书。民国二年(),讨袁失败后即投身教育,曾讲学于北京、天津、南京等校近20余年,常以民族思想教育青年学生。以道晚年回归故里,以教书为业,并热衷于地方慈善公益事业,深受乡人尊敬和爱戴。
汪以道书法功力深厚,善行楷,笔酣力健,亦擅写北碑,朴拙而有隶意。民国年间,城内民众多藏起所作对联、条屏,坊间招牌也多出其手笔。“寿阳八景”之一的“茅仙古洞”(今属凤台)四字至今保存完好,字大盈尺,笔丰墨润、筋健气爽,堪称榜书精品。
方振武(-),字叔平,名运策,寿县瓦埠镇人。早年毕业于安庆武备练军营学堂,后加入同盟会。曾任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济南卫戍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等职。是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
方振武在紧张艰苦的行伍生涯中,刻苦学习,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儒将,诗文颇有文采,书法有一定造诣。抗战期间,他咬破中指在白布上写下“有我无敌,有敌无我”血字,凝聚了中华民族抗御外侮的决心与勇气。笔者曾看到方将军两件书法作品。一件是年方振武率部收复丰宁等县后书写的“驱冠安边”四字碑刻。该碑上、下款均用隶书题写,古朴典雅,甚见功力。“驱冠安边”四字以魏体行书写成,豪放有气势。此碑原立察哈尔独石口,现由河北省赤城县博物馆收藏。另一件是年方氏应其好友黄维时之邀,为黄编辑的《双龙纪胜》一书题写的诗文。七绝二首由方自撰自书,题写在27×19(厘米)的信笺上。严谨挺健的用笔,开阖有度的结字,使人感到是出自一位颇有造诣的书家之手。与前碑用笔近似,在结字与风格上又有不同,以魏碑参以“瘦金体”,严谨规范。
方振武与张树侯都是寿县瓦埠乡人,张年长六岁,两人过从甚密,经常有诗书唱和。一九二九年,方振武为其父母重立墓碑,张树候受托为其书刻“方君旭初神道碑”(碑藏寿县博物馆)和“方母孙太君表墓碑”。两通碑文均是由张树侯代方振武撰文并书丹、镌刻,可见二人私交非同一般。在书法上,方振武受张影响很大,前面提到的“驱寇安边”题款隶字,就与张树侯隶书风貌十分接近。
权道涵(—)又名养之,寿县三觉寺人,后移居寿县城关。曾东渡日本留学,受到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潮影响,立志献身革命。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冬和孙毓筠、段子祥等回国,策动江淮革命运动。路过南京,与柏文蔚谋拟刺杀两江总督端方,事泄被捕入狱,解至寿州监狱。年寿州光复出狱,此后仍然投身革命。抗日战争爆发,曾参加安徽抗日自卫军。权道涵善书法,早年与张树侯先生关系亲密,曾得其亲炙,晚年曾任寿县中学副校长,求书者甚众而有求必应,留传墨迹较多。年,调往省文史馆工作,是年因病逝世。
刘锡九,字梦龄,清同治年间生,寿县城关人,为增生,曾任桐城学官,致仕后授徒里门。善草书,笔力雄健,昔时县城内多其书迹。张树侯《淮南耆旧小传》中对其有介绍,称其书“精神风采颇具磊落奇伟之观。”
李葆森,字耘珊。生于道光年间,寿州城关人。善楷书与行草,其字俊逸,尤以晚年书作,具人书俱老之境。张树侯在《淮南耆旧小传》中称其字“气韵闲畅,风神妙远”。寿县城东城门楼上“宾阳”额字即其所书。
邓子香,原名桂芳,清光绪年间生,寿县三义集人,毕生为塾师。长诗文,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精,常为里人书写屏联、墓碑等,在民间颇有书名。
杨景山,名春,号白帽道人。清末生,寿县炎刘乡人。善狂草,连绵回复,起伏跌宕,逸势奇状,别具一格,为时人所赏。
耿清,字仲夷,民国年间人。祖籍安徽和州(今和县),其先人迁居寿春,宅于通淝门外官亭街西。耿清诗文超妙,生平著有《意楼集》诗集两卷约二千余首,从言一卷,小柬一卷,楹联一卷。均为抄本。其中诗集古近诸体皆备。生前与张树侯友善,并时有诗词唱和。先生擅书法而不常作书。县城北门城楼上“靖淮”与西门城楼上“定湖”题额即其所书,今北门上额字仍存。
吕眠佛,清末生,寿县正阳关人,善正楷和魏体,功力深厚。民间多有其书迹。
陈赞清,清末生,寿县城关人。善正楷、行书,功力精深,昔时县城内多其书迹。
武辅臣,清末生,寿县城关人。善正楷,笔力雄健朴厚。昔时县城内多见其所书匾额。
黎海清,生于光绪年间,寿县城南杨仙铺人。画家,兼善书法,长于行草。张树侯《淮南耆旧小传》中载其名。
张仲绍,生于清末,寿县城关人,民国时期从事中学美术教育,擅长花鸟画,亦精书法。昔时作品遍布城乡,在江淮地区有较大知名度。
司徒越(年—年)名孙方鲲,字剑鸣。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安徽分会名誉主席,安徽省考古学会、博物馆学会理事,县政协副主席,省第六、七届人大代表。司徒越年毕业于上海艺术专科学校。年在郭沫若领导下的军委会政治部做抗日宣传工作。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正阳中学、六安师范、舒城中学校长等职。年调回家乡寿县,在博物馆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司徒越先生工诗文、精篆刻、通考古,博学多才。曾发表《鄂君启节续探》、《关于芍陂始建时期的问题》、《草书獭祭篇》等重要论文。
司徒越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饮誉中国书坛。他的书法,正、草、隶、篆(甲骨、金文)兼擅,尤以狂草见长,极重视传统,又不墨守成规,勤于探索,力求创新,终于形成了刚健豪放,婉转流畅的独特风格,为海内外所推崇。早在年他的书法作品即被选送日本展出,受到日本书法家的赞赏,并选入日本出版的《中国现代书道展》一书。此后又陆续在西德、芬兰展出,其作品并传入美国、港澳等地。年《书法》杂志对他的书艺作了专题介绍,其作品曾入编日本出版的《中国著名书家百人展》和上海出版的《当代书法家墨迹诗文集》。生前出版有《司徒越书法选》。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江淮书风”栏目重点推介研究近现代安徽书法的理论文章,欢迎赐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