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颅脑损伤有哪些危害?
颅脑外伤后造成损伤的特点及共性,严重者呈植物人状态,从有形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瘫痪)到无形的行为认知功能异常(哭闹、痴呆、神智不清)。常见并发症如下:
1、心肺功能降低:患者长期卧床,心肺功能得不到基本锻炼,功能逐渐下降,容易诱发心肺病变以及影响后期的康复进程。
2、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长时间卧床,血流缓慢,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血栓脱落会给患者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
3、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长时间没有主动、被动活动的参与,容易造成肢体肌肉废用性萎缩,关节挛缩活动受限,患者失去了“运动基础”,严重影响后期的康复进程。
4、营养障碍:长期卧床的患者,运动量的减少不仅是肢体的活动量减少,患者心肺以及胃肠道的活动同样处在“运动低下”的状态,胃肠道功能减退,但是体能消耗却一直存在,研究表明昏迷患者的能量消耗是正常人的%-%,这就导致了营养的不断消耗,你会发现我们的患者正在“慢慢地消瘦”。所以足够的营养支持是昏迷患者康复的基本条件。
5、癫痫:脑外伤以后由于大脑神经元的损伤导致异常放电,从而引起癫痫发作。
二、促醒手段——如何“叫醒”我们的患者
针对昏迷患者的促醒治疗手段我科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任何本科室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高压氧治疗(HBO):高压氧治疗是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气的。脑组织血管丰富,高压氧不仅可以可以提高氧分压、增加血氧和组织氧含量,促进侧枝循环形成,而且大量的微血管形成能修复某些病变的脑血管,从而改善脑代谢、恢复脑功能。年Hayakwa试验证明,在2ooKPa氧压下,椎动脉血流量增加18%,使脑干网状结构系统氧风压增高,有利于上行激活系统,促进觉醒及生命中枢功能活动。高压氧治疗为脑外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科学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2、电刺激促醒治疗:小脑顶核仿生物电治疗是指用仿生物电自颅外无创伤地穿透颅骨屏障刺激小脑顶核区(fastigiinucleus,FN)。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加速修复脑损伤。正中神经干电刺激促醒疗法机制:(1)电刺激后脑血流量增多;(2)神经递质量的改变。激活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性激动系统。深部脑电刺激(DBS)和脊髓电刺激(SCS)技术,具有微创、可调控的特点,对意识障碍的促醒治疗取得肯定的治疗效果。
3、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星状神经节阻滞的作用涉及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对上述系统的功能有调节作用,有助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中枢神经通过调节丘脑的维护内环境的稳定机能而使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保持正常;而周围神经作用是由于阻滞部位的节前和节后纤维的功能受到抑制,而用于调节多脏器功能,改善整体状态。
4、中医药针灸治疗:通过辨证施治,施以醒脑开窍单药或组方,并配合针灸治疗,对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有帮助作用。其中应用不同的针法体系,包括眼针、“醒脑开窍”针法、头针丛刺疗法、腹针疗法等多种疗法,促进意识恢复。
5、同时辅以药物促醒治疗、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刺激及关节挤压刺激等各种感觉传入促进意识水平的改善。还要注重对家属健康宣教: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不仅仅是只需要临床治疗和康复干预,家庭成员的适时参与也非常重要。
三、并发症预防——为促醒“保驾护航
1、肺康复措施:
被动肺康复技术(患者昏迷/植物状态/意识不配合状态)包括气道清洁、球囊扩张技术、正压通气、胸壁关节松动术、排痰训练、体位引流、体位训练;主动肺康复训练(对意识已经清醒且有效配合训练者)包括呼吸模式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抗阻呼吸训练、局部呼吸训练、咳嗽训练。
2、预防下肢静脉血栓:
瘫痪或肌无力导致四肢血管血液流动减缓,严重可导致血栓形成,因此,肌肉、关节的运动,辅助气压治疗是必要的。同时,佩带肢体弹力袖套、弹力袜甚至腹部束带,注意体位摆放,如抬高下肢均可以增加回心血量。
3、关节挛缩、肌肉萎缩:
可利用本体感觉性刺激和局部皮肤刺激,促进较弱的肌肉收缩;神经肌肉电刺激刺激无力肌运动;深部肌肉震动可放松肌肉或降低肌肉张力;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用来辅助改善肌肉功能。抗阻、负重训练和肌肉牵伸对骨骼形成的压力和张力,有利于降低瘫痪或长期卧床引起的骨质疏松,避免骨折的发生。
被动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有利于改善关节活动受限引起的软骨退化、关节挛缩或关节炎症等,维持关节周围结缔组织的延展性和韧带强度。
4、营养管理:
由于意识水平下降,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接受管饲。长期胃管留置,容易造成黏膜水肿、充血,增加感染风险,而且容易出现因返流导致的严重误吸。针对此种问题,我科采用IOE技术(间歇插管注食术),保证足够营养的摄入,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四、康复进程——“您的”康复需要“一步一个脚印”
首先,对于早期康复的患者以维持关节活动度,保证营养支持等预防并发症为主,为后期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此基础上提高心肺功能康复,包括气道清洁、球囊扩张技术、正压通气、胸壁关节松动术、排痰训练、体位引流、体位训练;主动肺康复训练(对意识已经清醒且有效配合训练者)包括呼吸模式训练:腹式呼吸训练、抗阻呼吸训练、局部呼吸训练、咳嗽训练。
再次,注意体位训练:翻身、床头摇高(从30°逐渐增至90°)、床上依靠坐位。良肢位摆放:维持肢体良肢位,预防肢体不良运动模式。良肢位分为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建议每2小时翻身1次。
最后,运动功能训练:最常用Brunnstrom技术或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强调在早期(大约BrunnstromⅠ~Ⅲ)利用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引导患者的运动反应,后期(大约BrunnstromⅣ~Ⅴ)再从中分离出正常运动的成分,最终脱离异常运动模式,向功能性运动模式过渡。
同时,脑损伤急性期后,患者需要进一步训练平衡功能,以及从卧位到坐位、站立位的重心转移训练,直到后期的步行训练和手功能训练。强调尽量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每日站立床训练是有效的方法,同时也需辅助作业治疗,如有条件,也可采纳虚拟现实技术、镜像神经元技术等新技术。
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康复治疗越来越受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