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常见疾病与日常护理

新生儿黄疸

60%足月儿和80%早产儿在生后第1周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

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单纯因胆红素代谢特点引起的暂时性黄疸。

正常足月的宝宝有60%在出生后的第二第三天出现黄疸,在四到五天达到高峰,在一至两周内消失,早产儿低体重有80%会出现黄疸,且出现时间较早,24小时内,黄疸程度比足月儿重,消退时间长,一般长入三周,黄疸指数平均在11-12毫克每毫升黄疸指数简称胆红素的浓度,黄疸指数12毫克每毫升,代表毫升血液中存在12毫克的胆红素。

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出现得早,也是24小时内,发展快,退的慢,黄疸指数大于15毫克每毫升就必须治疗血液方面疾病,如ABO血型不合,肝脏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大便成灰白色)感染造成肝功能降低,在生产过程中导致新生儿头皮淤血。

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胆汁排泄障碍是其主要病因。

观察:

观察黄疸,一定要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如果屋里光线暗或在灯光下则看不清,轻度黄疸主要显现在巩膜(白眼球),面部,躯干等部位,中度以上黄疸除上述明显外,手心脚心亦有感染。

每天仔细观察新生儿白眼球,皮肤还有黏膜,手心脚心颜色变化,包括新生儿精神状况并做好记录,若宝宝有黄疸三周不退,医院。

护理:

a.让宝宝多喝水

b.也可以适量吃些妈咪爱帮助消化,目的是让宝宝多吃多喝多拉,多尿将胆红素尽快排出。

c.尽量给宝宝晒太阳进行日光浴,注意宝宝眼睛不能直接对着阳光

d.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新生儿湿疹

我国1岁以内婴儿特应性皮炎(婴儿期特应性皮炎又称婴儿湿疹)发病率为30.48%。

一种好发于婴儿头面部的过敏性皮肤病,始发于2~3个月大的婴儿,由基因及环境等多种内外因素所导致,常表现为患儿两侧面颊出现对称性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渗液或浸润、肥厚等症状。(头面部红斑、丘疹、渗液等皮疹伴瘙痒),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轻,该病无传染性。

具体产生病因多与遗传因素、外界原因,食物(海鲜,辛辣)过敏、接触化学物品(护肤品,洗浴用品,清洁剂等)、接触毛织品,化纤物品、接触一些植物过敏(花粉)、动物皮革及羽毛、日光照射、环境温度高或穿得太暖,寒冷,房间阴暗潮湿等有关。

预防和护理:

避免接触化纤衣物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品

避免环境过热

避免环境过湿

注意饮食

湿疹多见吃牛奶的宝宝(因牛奶中含有异性蛋白,可造成新生儿过敏,导致湿疹的发生。母乳产妇不要吃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物通过乳汁进入新生儿体内,由此增加湿疹的发生概率

注意洗浴

对已患有湿疹的宝宝,不要过多清洗患处,洗浴用温水,不要用肥皂,化妆品避免刺激湿疹,使其加重

不穿化纤,羊毛衣,以棉为主。

预防感染

由于局部发痒,宝宝的抓挠,引起感染,可对宝宝剪短指甲,不要乱涂药物,特别是含激素的药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婴宝或肤乐霜治疗湿疹)

湿疹发作时不做预防接种

新生儿尿布疹

新生儿皮肤娇嫩如大小便后没及时更换尿布,其中的酸碱物质对皮肤会有刺激作用,(如果为消化不良的大便,并含有水分,刺激性更大,所以诱发尿布疹),如果护理好,一般2~3天可好转。反之容易发生细菌或真菌感染,给宝宝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通常表现为:臀部皮肤发红或者出现小红疹。严重时表皮肿胀,破损或流水。

护理方法与日常处理:

宝宝出现红屁屁要勤换尿布,在尿布的选择上应选择柔软的,吸水性强的纯棉制品,最好是浅色的容易识别。

每次用后洗净晒干,每天尿布消毒,如果选用一次性纸尿裤要用干爽型的,品牌的,质量好的,两至三小时换一次。

大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或者纸尿裤,先擦干净,再用清温水清洗干净(若新生儿为女婴,洗臀部时应用水由前向后淋着洗,以免脏水进入尿道,引起感染,女婴还应清洗会阴分泌物)然后擦上护臀霜如果大便很少用湿巾擦干净即可。

一般小便后不需要每次清洗臀部,以免破坏臀部皮肤表面的天然保护膜,否则更易发生臀红,每次换尿布时要擦净臀部的残留尿液

注意:

如发生轻度臀,应使臀部多暴露(室温在二十六到二十八度),每天两至三次,每次二十分钟左右。

臀红未破者可用金霉素或红霉素软膏或用烧开后凉却的香油涂抹,医院就医。

预防:

保持臀部干燥,大小便后及时更换尿布,新生儿白天用尿布,晚上用纸尿裤,夏天可暴露。

选用吸水性强的柔软的纯棉制品,而且洗后用开水消毒。

注意局部护理,可适当用护臀霜。

不用洗衣粉洗尿布,以免洗衣粉残留刺激皮肤。

新生儿鹅口疮

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鹅口疮是口腔霉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口腔疾病呈白色凝乳状,附在口腔粘膜。齿龈舌面上颚等处,病源来自妈妈阴道,霉菌感染或生后接触感染,如奶具消毒不彻底,长时间使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等。

如果宝宝患上了鹅口疮,那么可以在宝宝口腔颊部唇内,舌,上颚和咽部黏膜上,看到附着的乳白色斑点,奶酪状物。严重时融合成片,擦去后则露出粗糙潮红的黏膜,多见于营养不良或腹泻的宝宝。鹅口疮不易去除,严重时影响食欲。

区分奶液

鹅口疮与新生儿吃奶后残留下的奶液要区分开,两者的区别是新生儿口腔中残留的奶液一经喝水就会漱清,不会再看到白色凝乳状物,而鹅口疮喝水后仍可见白色凝乳状物,用棉签擦拭后可见粗糙潮红的粘膜。

护理和预防:

1.注意消毒孩子的玩具、安抚奶嘴、衣物、母亲的内衣等,保持干燥,避免反复感染。

不仅要注意清洁婴儿口腔,还要注意清洁母亲喂奶的乳头。

2.喂奶用具注意消毒,保持干燥。

3.保持好口腔卫生,婴儿喂奶后应注意清洁口腔,用温开水擦拭。

4.鹅口疮用药后即可见效,但很容易复发,所以要巩固治疗,一般用药两到三天见效,应巩固用药三至四天总流程约为一周,以后复发的可能性就小了。

5.用3%的碳酸氢钠涂患处。

6.少量多次饮水。

新生儿消化不良

新生儿消化不良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反复发作的餐后饱胀、厌食、嗳气、恶心、呕吐、腹泻等为主要表现,且经各项检查排除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的一种常见临床综合征。

致病因素

新生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消化能力差免疫功能低,同时新生儿生长发育迅速,食量增加快,营养需求高,胃肠道负担重,因此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所食的食物不太易消化或不适合新生儿食用;短时内给予过多的食物;食物搭配不合理。都可能导致消化不良。

人工喂养中奶量增加太多或突然从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外部环境过热,过冷也会引起肠道功能紊乱而致消化不良。

对牛奶过敏

如何判断消化不良?

宝宝大便次数增多

大便呈稀水多混有奶瓣

宝宝的精神状态欠佳

宝宝体重不增

腹胀、阵发性哭吵或烦躁、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奶汁、便秘及腹泻粪便中有奶瓣

虽有腹胀但肠鸣音正常、触诊腹部无痛苦表情,可单独或多种症状出现

护理

及时调整喂奶量,在一至两天内减少喂奶量

尽量母乳喂养,要是混合喂养暂时改为单纯喂养

做腹部抚触

用益生菌,遵医嘱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病原体侵犯新生儿鼻和咽部出现的急性感染称新生儿上呼吸道感染。由于新生儿鼻腔小,鼻道狭窄,鼻黏膜柔嫩,血管丰富等生理特点,一旦其感染病原体,黏膜易充血、水肿而出现严重的鼻腔阻塞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症状:

轻者只有鼻塞、喷嚏、流涕,偶尔咳嗽;重者发热,体温高低不一,持续几日不退,患儿拒食、呕吐、不安,有时伴腹泻,一般不发生脱水和酸中毒。有的新生儿还可出现鼻炎、咽喉等症状,比如患儿会出现哭声嘶哑、咽喉肿痛、鼻腔堵塞,呼吸时发出堵塞的呼噜声,有时无法经鼻呼吸,只得张口呼吸。

护理:

较轻的呼吸道感染,仅仅表现为轻微的流涕鼻堵。其状况良好,食欲好,建议产妇正常哺乳,应注意的是新生儿在鼻堵的时候容易呛奶,在喂奶前,要清理新生儿鼻道分泌物,喂奶也要掌握少量多餐的原则。如果一直持续反复,医院咨询医生。

预防:

新生儿呼吸道感染应该从分娩前开始,新生儿出生后房间注意通风换气,不宜过多的人进入,特别是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要注意产妇和新生儿隔离。

及时增减衣物、定时开窗通风、远离二手烟/三手烟、接种肺炎疫苗、加强锻炼、合理喂养,平衡膳食、穿衣有规律、减少病源感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angmaicai.com/jhys/61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