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讲义公路隧道防水与排水技术

隧道防排水应遵循“防、排、截、堵相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保证隧道结构物和营运设备的正常使用和行车安全,并对地表水、地下水妥善处理,形成一个完整通畅的防排水系统。

—、施工防排水

1.隧道洞口及辅助坑道洞(井)口排水系统应符合的要求:

(1)边坡、仰坡坡顶的截水沟应结合永久排水系统在洞口开挖前修建,其出水口应防止水顺坡面漫流,洞顶截水沟应与路基边沟顺接组成排水系统,应防止水流冲刷弃渣危害农田和水利设施。

(2)洞外路堑向隧道内为下坡时,路基边沟应做成反坡,向路堑外排水。

(3)多雨地区,应做好防止洞口仰坡范围内地表水下渗和冲刷的防护措施。

2.覆盖层较薄和渗透性强的地层,地表水处理应符合的要求:

(1)洞口附近和浅埋隧道洞顶不得积水。

(2)黄土陷穴和岩溶等特殊地质应按设计要求处理。

(3)洞顶上方如有沟谷通过且沟谷底部岩层裂缝较多,地表水渗漏对隧道施工有较大影响时,应及时用浆砌片石铺砌沟底,或用水泥砂浆勾缝、抹面。

(4)洞顶附近有井、泉、池沼、水田等时,应妥善处理,不宜将水源截断、堵死。

(5)洞顶已有排水沟槽应予整治,确保水流通畅,必要时应进行铺砌。

(6)洞顶设有高压水池时,水池位置宜远离隧道轴线,水池应有防渗措施,对水池溢水应有疏导设施。

(7)隧道地表沟谷(槽)、坑洼、钻孔、探坑等,宜采用疏导、勾补、铺砌和填平等措施,废弃的坑洞、钻孔等应填实密闭,防止地表水下渗。

3.洞内反坡排水应符合的要求

(1)根据距离、坡度、水量、设备和施工组织布置管路,一次或分段接力将水排出洞外。

(2)抽水机的集水坑容积应按实际排水量确定,应设在对施工干扰较小的位置。

(3)抽水机功率应大于排水所需功率的20%,并备用抽水机。

(4)做好停电时的应急排水准备工作。

4.井点降水施工应符合的要求

洞内涌水或地下水位较高时,可采用井点降水法和深井降水法处理,并点降水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根据降水要求,选择降水形式、降水设备,编制降水施工方案。

(2)在隧道两侧地表面布置井点,间距宜为25~35m。井底应在隧底以下3~5m。

(3)应设水位观测井,及时测定动水位,调整降水参数,保证降水效果。

(4)重视降水范围内地表环境的保护,制订包括监控量测、回灌等措施,预防地表水超限下沉。

5.隧道施工有平行导坑或横洞时的排水要求

(1)隧道施工有平行导坑或横洞时,应充分利用辅助导坑排水,降低正洞水位,使正洞水流通过辅助导坑引出洞外,必要时应设置永久排水沟,使坑道封闭后能保持水流畅通。

(2)正洞施工由斜井、竖井排水时,应在井底设置集水坑,采用相应扬程的抽水机经管路排出井外。集水坑设置的位置不得影响井内运输和安全。

(3)斜井、竖井施工有水时,应随开挖面挖积水坑,根据水量大小采用抽水机或吊桶排出。竖井井壁渗水影响施工时,可用压浆堵水,固结地层后再进行开挖。

6.防突涌水措施

制订防突(涌)水的安全措施时,应考虑在开挖面布置超前钻孔,预防水囊、暗河、高压涌水等的危害。应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作详细的调查分析,先判明地下水流方向,再确定钻孔位置、方向、数目和钻孔深度,并应采取下列防止涌水的措施:

(1)非施工人员必须撤出危险区。

(2)应及时测算水量、水压、流速、含泥沙量等,备足配套的抽水设备。

(3)在钻孔口,防止承压水冲击及淹没坑道等意外险情发生。

(4)水平钻孔钻到预期的深度尚未出水时,可会同设计单位进一步进行地质和水文的勘测工作,重新判定地下水情况。

二、结构防排水

1-隧道防水应提高混凝土自防水性能,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应符合设计要求。在有冻害地区,防水混凝土的抗渗等级应适当提高。防水混凝土处于侵蚀性介质中时,其耐侵蚀系数不应小于0.8。

2.纵、横、环向盲管、中心排水管(沟)的施工应符合的要求

(1)排水盲管的材质、直径、透水孔的规格、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2)环向排水盲管的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在地下水较大的地段应适当加密。

(3)环向排水盲管应紧贴支护表面或渗水岩壁安设,排水盲管布置应圆顺,不得起伏不平。

(4)排水管系统应按设计连通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统。管路连接宜采用变径三通方式,连接应牢固、畅通,安装坡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中心排水管(沟)直径应符合设计要求,中心排水管(沟)基础的总体坡度、段落坡度、单管坡度应协调一致,并符合设计要求,不得高低起伏。

(6)中心排水管(沟)设在仰拱下时,应和仰拱、底板同步施工。

3.防水板宜选用高分子材料,幅宽2~4m,厚度不宜小于1.5mm,并应符合设计要求,耐刺穿性好、柔性好、耐久性好。防水板铺设应超前二次衬砌施工1~2个衬砌段,并应与开挖掌子面保持一定距离。初期支护表面应平整,无空鼓、裂缝、松酥,对支护表面外露的坚硬物和局部渗漏水处应先进行处理,不平处用喷射混凝土或砂浆找平。防水板铺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1)防水板铺设宜釆用专用台架,铺设前进行精确放样,画出标准线后试铺,确定防水板每环的尺寸,并尽量减少接头。

(2)防水板应无钉铺设,并留有余量,防水板与初期支护或岩面应密贴。

(3)防水板的搭接缝焊接质量应按充气法检查,当压力表达到0.25MPa时停止充气,保持15min,压力下降在10%以内,焊缝质量合格。

4,衬砌的施工缝和沉降缝釆用橡胶止水带或塑料止水带防水时,止水带不得被钉子、钢筋和石子刺破。在固定止水带和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应防止止水带偏移。应加强混凝土振捣,排除止水带底部气泡和空隙,使止水带和混凝土紧密结合。

三、注浆防水

1.注浆防水方式的选择

隧道注浆防水施工应根据水文地质情况、开挖支护方式、相邻隧道的相互影响、地表环境要求、水资源保护等制定注浆防水方案,根据不同情况可选择下列方案:

(1)掌子面前方存在较高水压的富水区,具有较大可能、较大规模的涌水、突水且围岩结构软弱,自稳能力差,开挖后可能导致掌子面失稳而诱发突水、突泥者,宜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或周边注浆。

(2)掌子面前方围岩基本稳定,但局部存在一定的水流,开挖后可能导致掌子面大量渗漏水而无法施作初期支护时,宜采用超前局部注浆。

(3)围岩有一定自稳能力,开挖后水压和水量较小,但出水量超过设计允许排放量时,宜采用径向注浆。

注浆防水宜根据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注浆工艺和设备等因素,考虑浆液的流动性、可注性和稳定性等,并结合经济性选择采用水泥浆液,超细水泥浆、水泥一水玻璃浆液等材料。注浆过程中应加强洞内外观察,发生窜浆,围岩、支护结构、地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调整注浆工艺或方案。

2.注浆防水施工要求

(1)根据地下水情况、防水范围、设备性能、浆液扩散半径和对注浆防水效果的要求等综合因素确定注浆孔数、布孔方式及钻孔角度。

(2)采用全断面帷幕注浆时,注浆初始循环应根据水压、水量、地层完整性及设计压力确定止浆墙的形式,并设置孔口管。

(3)预注浆段的长度应视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掘进时应保留足够的止水岩盘厚度。

(4)注浆压力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合理确定,宜比静水压力大0.5~1.5MPa。

(5)钻孔注浆顺序应由下往上、由少水处到多水处、隔孔钻注。

(6)预注浆检查孔的渗水量应小于设计允许值,浆液固结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开挖。径向注浆结束后应达到设计规定的允许渗漏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hiliangmaicai.com/jhmy/9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