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水事
黑土地
是一种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
为更好地保护黑土地资源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
将于今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
日前
黑龙江省签发总河湖长第6号令
要求各地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
高位推进黑土耕地侵蚀沟综合治理
开展黑龙江省侵蚀沟治理专项行动
加强黑土耕地保护
侵蚀沟
是指沟蚀所造成的侵蚀地形
发育在半干旱气候带的松散沉积层上
是土地退化最严重的表现形式之一
会严重威胁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
目前
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除黄土高原外
沟道侵蚀最为严重的区域
资料图片
侵蚀沟如何形成?
①地形因素
地面坡度缓长以及陡坡是侵蚀沟形成的地形条件。地面坡度缓长的地块,汇水面积比较集中,且水流量较大,进入低洼地面后,受雨水和积水冲刷,逐渐形成细沟或浅沟,经过长年累月的冲刷,逐渐形成冲沟,冲沟不断发展形成侵蚀沟。
另一种情况是地面坡度较陡的地区,在遭遇降雨后,形成强力的冲刷力度,对陡坡进行冲刷的同时,挟带大量泥沙下泄,由此形成水土流失。
②土壤因素
常见的侵蚀沟地貌土壤为沙土地、黑钙土。前者土质比较疏松,结构性质差,因此在遭遇积水和雨水的双向冲击时,抗冲刷能力差;后者则是土质比较轻,土壤结构不紧密,且渗透性强,地表的积水往往在没有蒸发前便会渗到土壤深处。
③降雨因素
我国目前主要的侵蚀沟地貌所在区域,降雨期多集中在夏季,且多为冲击力较强的大雨或者暴雨,加之土壤质地原因,很容易受到雨水冲击侵蚀。进入冬季后,气候严寒,冻结期较长,冻融交替之下,土壤极易发生松土崩解,加速侵蚀沟的扩大发展。
④人为因素
主要为对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具体包括传统农耕形式对土地的破坏、乱砍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降低土壤保护能力、过度放牧以及耕作制度不合理等,加速了侵蚀沟的形成。
可以看出
沟道侵蚀其实是
水土流失表现形式之一
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
使得土质疏松,结构性质差
在没有植被保护和
不合理耕种行为扰动下
表土抗冲刷能力差
土地容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资料图片
侵蚀沟的不断发育会有什么后果?
直接后果:
粮食产量下降:耕地表层腐殖土被冲刷,土层变薄,耕地的生产力降低,机耕作业效率降低。
间接后果:
①威胁居民财产安全:破坏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致使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
②河道行洪能力变弱:雨季时,大量的表土及泥沙涌入河道,影响河道行洪能力和下游生态环境。
因此任由侵蚀沟发展会严重限制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生态文明建设
甚至影响河道防洪能力和
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综合治理侵蚀沟刻不容缓!
如何治理侵蚀沟?
黑龙江总河湖长6号令要求
全省各地各部门
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
开展侵蚀沟综合治理工作
资料图片
工程措施:
主要是利用石头、混凝土、铅丝笼等抗冲性较强的建筑材料,强行锁住沟头、稳住沟岸、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例如常用的措施有浆砌石沟头跌水、浆砌石谷坊等。
林草措施:
是利用植物自身的固土能力稳定沟道。例如通过边坡植树、布设生态袋谷坊等植树种草措施。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拜泉县三道镇久胜村附近经过治理的侵蚀沟
治理侵蚀沟要以工程措施为基础
同时兼顾沟道、沟坡及沟岸治理
充分发挥工程措施的速效性和
林草措施的长效性
做到保持水土
防止土壤流失
改善生态环境
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宝藏
就是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