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发现更多精彩。
前几天看书,突然对乙酰半胱氨酸这个药产生了疑问,然后查阅了乙酰半胱氨酸片和乙酰半胱氨酸颗粒的说明书,结果发现乙酰半胱氨酸片系处方药,乙酰半胱氨酸片颗粒系非处方药,剂型不同,但成人一天使用总量是一样的。
连问3个WHY?WHY?WHY?
接下来要弄明白咋一回事!
下面我们先回顾一下
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的定义:
处方药是指如果不在医疗监督下使用,即使正确用药,也可能出现直接或间接风险的一类药品。该药品发生使用错误的频率高、范围广,因此可能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处方药品(包括注射用药)中包含的物质、活性成分和(或)不良反应需要进一步研究,需要凭医生处方销售。
非处方药是患者能够作出准确判断,排除类似适应证,且在无医生指导时可以使用的药品,要求其风险为“一般毒性低,无相关的生殖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一般人群中,严重不良反应风险较低或极低;与常用药物无相互作用,较少产生不良反应”。
其实,我国的非处方药多是从处方药转换而来的。早在年1月,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合理、经济,我国便开始实行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管理制度。《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中规定,“根据药品品种、规格、适应症、剂量及给药途径不同,对药品分别按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进行管理”。第一批非处方药品目录有个品种,是由医药学专家根据应用安全、疗效确切、质量稳定、使用方便的原则从已上市的余个西药、余个中成药(不包括中药饮片)中遴选出来的。有些适应证患者能够自我诊断和自我药疗,在三限(限适应证、限剂量、限疗程)的规定下,将此部分适应证作为非处方药,可以安全地用于患者的小伤小病;而患者难以判断的部分仍作为处方药,于是在这种分类管理制度下就产生了“双跨”药品。
例如乙酰半胱氨酸片就是其中一个“双跨”药品:作为处方药,它是用于分泌大量粘稠痰液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慢性支气管炎(CB)、肺气肿(PE)等慢性呼吸系统感染的祛痰治疗;但作为非处方药,它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等咳嗽有粘痰而不易咳出的患者。
由此可知,虽然非处方药的遴选来源于处方药,但最大的区别是剂量与处方药不一样,单次给药量通常情况下均少于处方药的剂量。与此同时,作为自疗药品,其标签与说明书一般较详细,通俗易懂,是指导患者正确用药的书面文件,其适应证应是轻微的、非急性的,并能进行自我诊断的。相对而言,处方药若不在医疗监督下使用,则可能会出现直接或间接风险。对大众消费者来说,处方药适应证难以理解,难以自我判断,不能自我药疗,药品发生使用错误的频率高、范围广,身体严重不适时我们就应该由医生诊治并凭医生处方购买处方药品而非服用非处方药品,以免延误病情。
事实上,常见的“双跨”药品共有多种,而且大部分为消化系统用药、解热镇痛药,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消费者来说,安全用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严格按说明书要求用药”。用药有疑问,请一定要咨询药师或医师的意见。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试行)
[2]吕斌.简介“双跨药”[J].用药指南,,(11):45.
注: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向作者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广东省医院梁镇标
审稿:广东省医院刘锐锋
以上为“岭南药学”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和作者及审稿人。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