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寒冬,投资人们似乎变“闲”了。
记者
付艳翠
编辑
吴晋娜
““本来约在机场聊投资,投资人却带着好几个他投过的企业创始人,希望我们能达成合作。”
“好几家机构,直接把我和相关产业的创始人叫到一个办公室里,直接帮我们面对面无偿资源对接。”
“我们和投资人每个月都要碰头儿,7天一个电话,沟通公司现状。”
……
创业者们明显感觉到,从去年资本寒冬开始,投资人们在投资方面似乎变“闲”了。都在忙着想办法让被投企业“活下去”,帮企业找生意。
机构们对投后服务意识正逐渐加强后,创业者首先感受到这一变化带来的好处。有公司通过资方不断嫁接资源,已经实现盈亏平衡;有公司按照资本方的建议,1年时间用户涨幅达到93%,就连盈利状况也比之前好很多;有公司完成降本增效,生产效率提升20%,人员却能减少1/3。
与此同时,有机构靠着优秀的投后管理也尝到了“甜头”。有企业在融资时,看中了机构的投后管理服务,所以低于企业预期的报价接受了其投资。
当投资和商业越来越紧密后,已经碰撞出了新的机遇。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帮找生意“去年6、7月份,有机构投资人以投资的名义约我在机场见面,结果见面后,对方一句投资的事儿都没提。反而是带了好几个他投资的教育相关企业创始人向我介绍,想看看我们是否能达成合作。”童豆小镇创始人臧小磊明显感受到,从去年到现在,投资机构开始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