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气象台网站消息,10月10日至12日开始,全国大范围有6—8℃降温,局地降温可达10—12℃。专家表示,每年秋冬交接之际,气温下降幅度非常大,直接影响人们生理、病理的变化,尤其是每天奔波于上下班途中的中青年,直接面对巨大的温差,适应能力稍弱,往往会导致旧病复发,所以有下列疾病者须特别注意。
防感冒
感冒是秋末冬初最常见病之一,往往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极易诱发肺心病、“老慢支”、肺炎、哮喘病。因此,要重视预防感冒,加强耐寒锻炼,应坚持户外活动、冷水洗脸、热水洗脚,这样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防御寒邪侵袭,防止感冒发生。
防中风
寒冷可使人的交感神经兴奋、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增多,导致全身血管收缩。同时,气温较低时,人体排汗减少,血容量相对增多,这些原因都可使血压升高,促发脑溢血。因此,首先要重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原发疾病的治疗,其次注意发现中风先兆,如突然眩晕、剧烈头痛、视物不清、肢体麻木等。
防心梗
入冬季节与冬末初春为急性心肌梗塞的两个发病高峰期,其原因除了气温偏低刺激人体交感神经,引起血管收缩外,寒冷还能增加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血液黏稠度增高,易导致血栓形成而阻塞冠状血管。此外,病变的冠状动脉对冷刺激特别敏感,遇冷收缩,甚至使血管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诱发心绞痛,重者发生心肌梗塞。因此,老年人应重视防寒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服、被褥,以防寒冷侵袭;还要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体检,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溶栓、降脂、扩血管和防心肌缺血、缺氧药物。
防胃病
患有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的人,往往到了冬季都会旧病复发。这是由于寒冷刺激人的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在副交感神经的反射作用下,致使胃肠调节功能发生紊乱,胃酸分泌增多,进而刺激胃黏膜或溃疡面,使胃产生痉挛性收缩,造成胃自身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病复发。因此,要注意胃的保暖和饮食调养,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做到少食多餐、定时定量,忌食生冷,戒烟戒酒,还可选服一些温胃暖脾的中成药。
防瘙痒
皮肤瘙痒症是冬季的常见皮肤病,其原因在于皮肤干燥,肌肤护理能力减弱,同时出现皮肤退行性萎缩。入冬后,气温下降,空气干燥,致使皮肤更加干燥,对外界的刺激异常敏感而引起皮肤瘙痒症。因此,应注意饮食调理,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豆制品,禁食煎烤、油炸、咸辣、燥热等食品;还应选用些养血益胃、润肤止痒的天然中草药,如黑芝麻、六味地黄丸等。
防尿频
冬天,有很多老年人夜间尿频尿多,少则三五次,多则十余次。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机体哀老,脏腑功能减弱。祖国医学认为,肾气虚亏,膀胱气化无力。因为尿频,老人不但睡眠受到严重干扰,还常因频繁起身而受风寒,加重呼吸道疾病的感染。
天气寒冷导致以上情况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由于气温的降低和气压的升高,可导致交戌副交感神经功能失调,反馈性地引起毛细血管的舒缩反射,毛细血管的阻力加大。这对于循环系统的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都是极为不利的。气候寒冷可使血液的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血沉加快、血凝时间缩短、血液粘性增大等等。这些都是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诱发因素,帮患主肌梗塞和冠心动脉硬化者的死亡率在冬季较高。寒冷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毛细血管也可能发生硬化,甚至造成小动脉持续痉挛,这与脑溢血和中风的发作等关系甚大。严寒所致的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和内分泌机能失调,可引起免疫反应的异常,如免疫球蛋白A减少,自体免疫反应增强等,常诱发慢性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患。寒冷的刺激可使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这与溃疡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胃的迷走神经反射可使胃酸分泌过多,同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胃及十考指肠粘膜血管痉挛,使其抗酸能力大大减弱,促使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受酸性消化液的浸蚀而形成溃疡。因此,体质较弱和患有上述疾病的人应重视冬季健康养生之道,以利平安过冬。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早检测、早预防,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精准调养方案,提高自身免疫力,将身体的“不适症状”消除在“萌芽”阶段。
调出好身体就到古益道古益道健康调养馆“古益道”古今医学全身检测设备
可检测全身9大系统(即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扫描检查项,男女全身共个位置都可以检测。它可以对已出现的健康状况和将来的健康状况趋势进行评估与预警,揭示人体当下存在的健康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表里双调内外结合更有效
消除亚健康将疲劳消灭在“萌芽”阶段
虚实治标消症
脏腑治本祛病
外调体表+内调脏腑=深度调理
隆重推荐
古益道壹号
益气生津强体抗衰
整体提升免疫力
实施
内调脏腑+外调体表
的深度调理方案
我们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