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封建王朝当数汉朝和唐朝,因此常有汉唐之称。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而为这个鼎盛时期作出重大贡献的第一个当推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隋朝末年,李渊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太原留守,负责镇压山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后来李世民看到隋朝将亡,于是和父亲商量,决定在太原起兵,发动推翻隋朝的战争。
唐太宗像公元年隋炀帝在扬州被杀,隋朝灭亡,李渊定都长安称帝,国号为唐,年号武德,是为唐高祖。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李世民为秦王,三子李元吉为齐王。唐朝建立之初,各地农民起义并没有平息,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李建成虽为太子,但是他自知功劳不如秦王李世民,并且李世民也未必肯居下位,于是和李元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李世民。公元年,玄武门政变,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杀,李世民迫使父亲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李渊为太上皇。
即位第二年,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开始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唐太宗即位之后,开始了励精图治的伟大计划。他善于发现有才能的人,先后任用了房玄龄、魏征为相。他注意到要使国家安定,必先安定百姓,于是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百姓负担。他还对政治和军事都实行了改革。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社会日趋稳定,国家蓬勃发展,实现了真正的“治世”,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还善于处理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贞观四年,唐太宗派兵北征东突厥,俘获突厥颉利可汗,并且对突厥的俘虏和投降的百姓进行了妥善的安置,将他们迁到水草丰茂的河套平原定居,结束了东突厥的游牧生活,突百姓无不感激。唐太宗因此获得“天可汗”的尊称。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前来投靠唐朝,唐朝的疆土达到前所未有的辽阔。贞观十五年,吐藩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来唐请求和亲,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实现了汉、藏第一次大融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
太宗死因探秘
贞观二十三年(年)五月,唐太宗病死于翠微宫含风殿,享年50岁。
关于唐太宗的死因,史书记载说是病死的,具体是什么病并没有说明。50岁并不到寿终正寝的年纪,对于这个有作为的帝王,后世人们似乎更想知道唐太宗死因的每一个细节。那么唐太宗因什么病而死呢?
昭陵牌坊有人认为,唐太宗是服食丹药中毒身亡。魏晋南北朝时候,人们热衷于得道求仙,服食大量的丹药以求成仙或者长生不死。唐朝承袭魏晋遗风,服食丹药是很普遍的事,唐朝皇帝也有好几位爱好此道。况且唐太宗自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李耳的后人,他在全国范围内提倡道教,并且修建了许多道观。如果说唐太宗也服食丹药,并不是件奇怪的事。所以有人说唐太宗“服胡僧药,遂致暴疾不救”。丹药多半都是用含金属的物质提炼的,唐太宗中毒身亡也不是没有道理。还有人认为唐太宗是箭伤不治,病发身亡。唐太宗的伤是从哪里来的、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唐太宗受伤的事。贞观十九年,唐太宗发兵攻打高丽。唐军围困高丽安市,高丽将领高延寿、高惠真率土兵15万前来支援,双方僵持不下。李世民亲自率领李世绩、长孙无忌、李道宗等将领出击,3个月都没有将城攻下,最后只得班师还朝。这是英勇一世的李世民一生中最难打的仗,并且还是无功而返。李世民在这场战争中受箭伤,我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据说朝鲜的史书上记载过这件事。究竟有没有这回事,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资治通鉴》上载,唐太宗在班师回朝途中突然患上了“痈疽”,这是一种毒疮,严重到坐不稳的地步,太子甚至还为他吮吸毒疮。尚书刘洎晋见唐太宗,“及上不豫,洎从内出,色甚悲惧,谓同列日:“疾势如此,圣躬可忧!”唐太宗闻言大怒,说刘泊与人偷偷议论他的病情,有谋权的野心,可怜的刘尚书就这样被赐死了。唐太宗向来体恤百官,为何会处死刘洎呢?也许是怕他向人泄露“痈疽”的真相吧,那么“痈疽”的真相又是什么呢?这就很值得人去猜测了。
唐太宗回到长安后,整整治了一年多病才见好转,这一期间连朝政都是交由太子处理的。又过了一年多,李世民就死了,可能是他的病一直不见痊愈,病急乱投医,最后误食丹药而死。
依山而建,首重昭陵
唐太宗死后葬于昭陵。昭陵是贞观十年长孙皇后死时开始修建的,到唐太宗死时已经修建了13年。事实上,昭陵在太宗死后并没有停止修建,而是继续扩建,持续到了开元二十九年,前后历时年方オ完工。昭陵是唐朝十八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昭陵全景在唐朝之前,中国的帝王就知道依山造陵了,这样能够体现帝王的雄壮气勢。而“依山为陵”却是以昭陵为首创。依山为陵就是将山体掏空,葬入山腹,整座山就是一座陵墓昭陵就是以九峻山为陵,凿山为穴的。贞观十年,贤德的长孙皇后因病早逝,临死前对太宗说要节俭,“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唐太宗答应了她,果然依山为陵,长孙皇后就葬在昭陵,唐太宗死后与皇后合葬于昭陵。其实唐太宗选择依山为陵还另有原因,一方面山体显托出帝王的雄伟气势,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避免盗墓贼盗墓。大臣虞世南曾上书说“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基。”昭陵中的陪葬物品都是土器、木器,既是为了节俭,也是为了避免盗墓
昭陵位于陕西关中礼泉县,整个陵园占地面积2万多公顷,陪墓多达余座,唐太宗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唐朝的开国功臣基本上都是限随他征战南北的部下所以这些功臣死后都陪葬昭陵而非高祖的献陵,形成了规模巨大的陪葬墓群。
由于九峻山为石灰岩地貌,经过千年的雨水冲刷和腐蚀,很难看出昭陵原来的面貌了。尤其是陵园的地面建筑已经荡然无存,仅从建筑残骸当中我们还能推断出昭陵当年的雄伟气势。文献中记载,建昭陵时,在半山腰上凿深75丈为地宫,共设有5道石门。五代时有一个叫温韬的刺史去盗掘昭陵,发现里面富丽堂皇得与真正的宫殿没什么两样,说是俭薄而葬,事实上还是将整个皇宫都陪葬下去了。
昭陵出土文物昭陵的陪葬品极其丰富,尤其保存了大量的唐代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昭陵的墓志碑文,都是由欧阳询、褚遂良等著名书法家撰写的,或行或草,或篆或隶,这些碑文保存了珍贵的名家书法手迹,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至今保存有吐蕃赞普弄赞、阿史那社尔、高昌王、鞠智勇等14个少数民族国君王的石刻像,另外还有举世闻名、精妙绝伦的艺术精品六骏浮雕。六骏是唐太宗最喜欢的6匹战马,唐太宗在马上得天下,尤其喜欢战马,他命工匠将这6匹马的形象雕刻下来,作为自己的陪葬品,这些浮雕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体现出唐时的审美观。
昭陵六骏可惜后来浮雕被毁,有两幅被流至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博物馆,另外的四幅现在已经修复,保存在陕西省博物馆里.昭陵中还出土了许多工艺精美的陶制品,反映出唐代制陶艺术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准,从昭酸出土的文物来看,果然是应证了唐太宗所说的陪品皆用木器和土器。
唐太宗文治武功,自古以来为百姓所津津乐道。他为中国历史所作的伟大贡献史学家给与了极大的肯定。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在反隋建唐的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玄武门事变的胜利,在某些角度上也对唐朝初期乃至整个唐朝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民族大一统大融合采用柔和的政治手段处理民族矛盾问题,方法妥当,政策开明。也是后世对于解决民族问题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