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4936.html
回首往事时,我们喜欢用白驹过隙、岁月如梭,不知是为了饶恕往事还是为了放过自己。所谓回忆,不止成功人士未曾饶恕的岁月,也有我们凡夫俗子折腾不动的过去。不折腾,拿什么拼回忆?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年秋,我来到济医附院放射科基地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下简称住培)。住培不同于实习,教学活动很丰富,讲座和教学阅片更深入,授课老师们会就一个疾病延伸拓展一系列的知识,让我的知识点串成线、连成面。这点让我特别感动:你看,他们都在帮你成为更好的自己,你又有什么资格不努力呢?住培期间,为了丰富疾病谱,增加基础知识储备,我选择钻研专业书。《体部磁共振成像》是我选的第一本书,书中大量的疾病和复杂影像表现对一个刚入门槛的住培医生来讲就像看天书一般,刚开始的折磨不亚于重新经历一次高考,也会有无数个声音想让放弃,但,我别无选择,只有坚持走下去才是唯一的出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夜晚安静的影像科报告室是我学习病例的海洋。现在想来,对照病理结果学习影像表现应该是提升专业能力最快的方式吧!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储备逐渐丰富,诊断水平逐步提高,我不再是只知道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影像小白。我的影像报告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可,这对住培医生而言,应该是最棒的鼓励吧!年春天,新冠疫情使科室工作量下降,正好有了充足学习的时间。基地秘书给我们布置了线上学习任务,根据住培大纲病种库进行了一轮系统的学习,扎实了影像基础。除此之外,我感觉日常工作接触骨肿瘤的病例少、知识储备也弱,遇到相应疾病基本处于蒙圈状态,所以在这方面需要加强一下。于是查资料、买书、参加网络学习班、请教学习群里的老师等各方面齐头并进,那是一段胡子拉碴的过往,也是专业能力突飞猛进的日夜。再后来,折腾过神经影像、关节MRI、PPT技巧...在各种折腾里,提高了专业技能,也丰富了人生体验。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折腾自己,后来跟一位老师聊到学习时,对我触动挺深。他说,不为别的,如果将来某一天济宁地区老百姓看病,他可以不用去北京上海,来找我即可,就这么简单。或许这就是我们医路折腾自己的原因吧!“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世间最美的鸡汤,莫过于成功人士的传奇故事,济医附院影像科就有一大批神一般的老师。王林省老师,每天都是来的最早走的最晚,休息时间也在科里加班,每天都能看到王老师忙碌钻研的身影。我最喜欢请教王老师问题,他每次都是耐心详细的解答,总是能从复杂的影像表现中精准把握关键点,分析问题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诊断精准,鉴别诊断如数家珍,解答疑问的同时,又给出一系列的扩展知识,每次请教王老师都是一次知识盛宴。孙占国主任,才华与帅气集一身的年轻影像专家,援塞舌尔回国后给我们举办了一次人文讲座,三个小时,住培学员座无虚席,让我看到了鲜花的背后是无数个为理想拼搏的夜晚。孙主任给我们举办的住培讲座——《常见疾病易被忽视的诊断盲区》,对我们日常工作和提升专业水准帮助极大。高建英主任,最富诗情画意的影像专家,认真学习的劲头在附院影像科无人匹敌,学习笔记写满了一本又一本,晚上还活跃于各种线上的教学,让我们年轻人自愧不如。一位住培的师姐形容高主任像神一样会发光,这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还有孙新海主任、张谷青主任、李恒艳老师、胡喜斌老师、史志涛老师、曹冠杰老师等等,这样会发光的老师在影像科数不胜数,他们的身上无数的闪光点照出了我们的不足,又无时无刻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我,何德何能,所遇之师,皆不偏不倚,传道授业,亦师亦友!住培的三年里,他们是我前进的灯塔,更是今后医路生涯中的YYDS(永远的神)!“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三年住培,是难得的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作为过来人,有几点建议:第一,多看专业书。所有的问题几乎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市面上的书籍鱼龙混杂,强烈推荐亚专业的影像专著(价格不菲)。李志老师曾给我建议:关节、运动损伤选国外专著,肿瘤方面选国内专著。我买了很多专业书,放射基地也奖励我很多书,那是我永远的财富。第二,多写影像报告。量变到质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住培刚开始时,一天写50多份报告,但只有一两份是有教学意义的,我也觉得大部分时间都在做机械性重复性工作,为此还找科室领导抱怨过。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格局小了,大部分报告都有其学习的意义,关键在于日积月累、归纳总结。所以对于工作,少抱怨,静下心去做就好!第三,利用好网络平台。便捷的网络让学习不拘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可以在马路边、公交车、餐厅里......“医院放射科”是我最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