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给自己设限,写作便得心应手写作就像搭乐高以往写东西,都是从第一句话开始写。经常就被「第一句话」给噎死了……抓耳挠腮地写了N多版本的「第一句话」,都不满意,结果几个小时过去了,一句话都没有写出来,留下了一地的草稿纸……而卡片写作,让写作不再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样―麻将就快胡了,就差一张[东风]……而是打乱顺序,从你最有灵感,最有准备,最有感觉的一张卡片开始书写,这样就容易多了。一旦开始写起来,思维就像沉重的火车头一旦克服惯性跑起来之后,就跑越快;而且会有很多自己都惊讶的奇思妙想……1.写作就像搭乐高一张张写好的卡片就像一块块乐高积木,等这些写好的卡片多了,就可以像拼乐高积木一样,对这些卡片内容进行组装拼接了。拼乐高积木的时候一定要从屋顶开始,或者一定要从地基开始吗?根本不需要,只要根据这些组块随意开始就好了.2.重新认识碎片这个时代是碎片化的时代,碎片时间、碎片信息,连感情和以往比起来也是「碎片」……「碎片」好像成了一个贬义词。不是碎片不好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好批判碎片的同时,我们想想,虽然书本是有架构的,但是放到整个相关知识体系当中,依然还是一个碎片而已;所以,碎片还是系统是相对而言的。之前讲到时间管理的课程,我们就讲到了如何让碎片时间发挥巨大作用;今天的课程中,卡片也是碎片,但是只要我们善于利用,卡片反而能发挥更大的优势。不是碎片不好,是我们不知道如何用好。相对于以往钱钟书、吴晗、纳博科夫这些大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多么幸福的时代。我们不需要担心卡片会丢失,只要存储在印象笔记、Anki当中;我们不需要复杂的编目系统来帮助我们找到过往的一张纸质卡片,只要在这些软件中输入关键词,立刻可以调用。不要给自己设限,写作便得心应手甚至我们当初辛辛苦苦记录的QA笔记卡片,只要在软件中一次输入,以后无论你写文章、幻灯、或者论文需要用到这张卡片,都不再需要重新输入,复制站贴即可。科技日新月异,不变的只是我们的人性。历史上面的伟人也好,奇人也罢,不是他们知道了我们普通人不知道的道理,而是说,他们把人人都知道的道理,做到了普通人人人做不到的程度。3.水到渠成vs渠成水到中医理论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如果从输入到输出的各个环节是很通畅的话,那么输出就不那么痛苦;而如果不通畅的话,就痛苦异常。整个从输入到输出的工作流程,到底应该是「水到渠成]还是[渠成水到]呢?我把工作划分成三个层次:无「渠」水到渠成渠成水到不要给自己设限,写作便得心应手当我们还是新手时,对全流程和细节都没有概念,这时候的工作可能连「渠」都没有,完全没有章法,干到哪算哪,能快点干完、交差就不错了。等过了一段时间,我们慢慢熟悉上手了,我们的工作就来到了第二个层次,我们就会有自己的「渠」了,也就是我们的工作习惯、规程、常规。对比新手时候的艰难,我们工作越来越熟练,会特别享受现在「水到渠成」的感觉。20年工作经验不等于1年工作经验乘以20遍但是这个阶段,依然还是不够好。因为这个[渠]―也就是所谓的工作常规、习惯,是靠水一次次地冲刷得来的,是靠每天工作、加班被动重复才形成的.整个流程不是主动设计,事先建立好的。没有现成的[渠」的时候,水要靠自己的势能去冲出一个渠道,抵抗很多阻力,而且很可能还得要拐弯,这些都会消耗能量,降低效率。而很多人工作一辈子,很可就一直停留在这个阶段。很多人20年工作经验,只是1年新手的经验重复了20遍而已。不要给自己设限,写作便得心应手而我们的工作应该是「渠成水到」.就拿「读书闭环」来说吧.「读书一笔记一记忆一输出」这几个环节,我们早就有了自己的习惯有了自己的「渠」了。但是我们不应该满足于此,把既有经验和习惯重复n多年,没有改进。而是要主动去设计我们从输入到输出的工作流程。在一次次实践中,发现这些环节的问题,主动精心打造读书闭环的各个环节;除此之外,还要让各个环节之间无缝对接,运转顺畅。当我们有了这样一个精心设计的「渠」的时候,输出的时候我们就是「指哪打哪」,想浇灌哪块地就浇灌哪块地,想输出什么内容就能迅速地输出。水就是我们平时的积累,水在这些事先设计好的渠道中自由流淌,没有接,量损耗,不需要我们分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