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心肌疾病病病人的护理
一、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指多种原因导致以左右室或双心腔扩大和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为主要病理特征的心肌病。是临床心肌病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表2-8心肌病两种分型比较
扩张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
病因
柯萨奇病毒B型常见
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症状
端坐呼吸、水肿等心衰的表现,心律失常
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晕厥(猝死先兆),起立或运动诱发或加重
体征
心脏扩大、奔马律
心脏增大。梗阻型胸骨左缘第3、4肋间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X线
心影增大,肺淤血
心影增大不明显
治疗要点:防治基础病因介导的心肌损害,控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预防栓塞(口服华法林)和猝死,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二、肥厚型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室壁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缩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为主要病理特征。
该病是青年人猝死的常见原因。恶性心律失常、室壁过厚、流出道压力阶差大是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治疗要点:①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最常用,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②避免使用洋地黄及硝酸甘油等;③外科手术;④心房颤动者,易发生栓子脱落,用华法林抗凝。
三、护理措施
1.心力衰竭的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量与速度,低盐饮食。
2.疼痛的护理: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安慰病人;遵医嘱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给氧。
3.避免疼痛和晕厥的诱因:劳累、激烈运动、突然屏气或站立、持重、情绪激动、饱餐、寒冷刺激,戒烟酒。
第十节心包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急性心包炎
1.病因:风湿热、结核、细菌性感染、病毒感染、肿瘤、尿毒症及心肌梗死等。
2.临床表现
表2-9纤维蛋白性心包炎和渗出性心包炎比较
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渗出性心包炎
症状
心前区锐痛或压榨性,与呼吸、体位有关
呼吸困难最突出,干咳、声音嘶哑及吞咽困难
体征
心前区心包摩擦音(典型),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身体前倾、深吸气易听到
心尖搏动减弱,叩诊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包积液征,脉压变小,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
急性心脏压塞表现为心动过速、血压下降、脉压变小和静脉压明显上升。亚急性或慢性心脏压塞表现为颈静脉怒张、静脉压升髙、奇脉等。
(奇脉常见于右心衰竭、心包积液和缩窄性心包炎,以及严重哮喘)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心影向两侧增大,而肺部无充血,是心包积液的证据。:
(2)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包积液简单易行,迅速可靠。
(3)心包镜及心包活检:有助于明确病因。
4.治疗要点
(1)病因治疗:抗生素、抗结核药物、化疗药物。
(2)对症治疗:疼痛者应用镇痛剂,首选非甾体类消炎药物:。
(3)心包穿刺。
(4)复发性心包炎应用秋水仙碱。
二、缩窄性心包炎
1.病因:缩窄性心包炎继发于急性心包炎,我国以结核性心包炎最为常见。
2.临床表现:疲乏及劳力性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大、腹水等体循环淤血的症状及体征,可见Kussmaul征,即吸气时颈静脉怒张更明显。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心影偏小、正常或轻度增大。
4.治疗要点:心包切除术是缩窄性心包炎的唯一治疗措施,术后病人应休息半年。
三、护理措施
1.呼吸困难护理:半坐卧位或坐位,出现心脏压塞的病人取前倾坐位。
2.心包穿刺术的配合与护理
(1)术前护理:有咳嗽时可待因镇咳;准备抢救药品如阿托品等;术前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以确定积液量和穿刺部位。
(2)术中配合:嘱病人勿剧烈咳嗽或深呼吸。抽液过程中随时夹闭胶管,防止空气进入心包腔;抽液要缓慢,每次抽液量不超过ml,第1次抽液量不宜超过ml,若抽出新鲜血,应立即停止抽吸。
(3)术后护理:心包引流者待间断每天心包抽液量<25ml时拔除导管。
3.饮食护理: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限制钠盐摄入。
第十一节周围血管疾病病人的护理
一、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病人的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主要累及四肢远端中动脉、小动脉、静脉。
1.病因:吸烟是本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
表2-10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下肢静脉曲张比较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静脉曲张
①局部缺血期:患肢苍白、发凉、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
②营养障碍期:患肢出现静息痛,动脉搏动消失
③组织坏死期:肢端发黑、干瘪、溃疡;干性坏疽
下肢浅静脉扩张、隆起和迂曲;足靴区皮肤色素沉着、湿疹和溃疡形成
3.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检查。
(2)肢体抬高试验(Buerger实验):抬高肢体,持续60秒。如存在肢体动脉供血不足,则出现麻木、疼痛、皮肤呈苍白。
4.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①戒烟、防冷、防潮,肢体保暖但不作热疗;②使用血管扩张药物、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等;③高压氧疗法。
(2)手术治疗。
5.护理措施
(1)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
1)疼痛护理。
2)患肢护理:保暖但应避免热疗;避免用手抓痒;保持溃疡部位清洁、避免受压。
3)体位:睡觉或休息时取头高脚低位,避免久站久坐,坐位时避免双膝交叉。
4)建立侧支循环:Buerger运动。
5)饮食护理:低热量、低糖及低脂食物,多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
(2)术后护理
1)体位:血管造影术后平卧,穿刺点加压包扎24h,患肢制动6~8h;静脉手术后抬高患肢30°,制动1周;动脉手术后患肢平放、制动2周。制动期间应做足背伸屈运动。
2)观察患肢远端的皮肤温度、色泽、感觉和脉搏强度。
3)预防感染。
4)并发症:若动脉搏动消失、皮肤温度降低、颜色苍白、感觉麻木,提示动脉栓塞。
二、下肢静脉曲张病人的护理
1.病因
(1)先天因素:静脉瓣膜缺陷和静脉壁薄弱。
(2)后天因素:长期站立、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
2.辅助检查
(1)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若出现自上而下静脉逆向充盈,则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2)深静脉通畅试验:如充盈的曲张静脉明显减轻或消失,则提示深静脉通畅;反之,则可能有深静脉阻塞。
(3)交通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如果在两根绷带之间的间隙内出现曲张静脉,提示该处有功能不全的交通静脉。
3.治疗要点
(1)非手术治疗:穿弹力袜,使用黄酮类和七叶皂苷类药物,注射硬化剂,处理并发症。
(2)手术治疗:最适宜的方法是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高位结扎和曲张静脉剥脱术。
4.护理措施
(1)非手术治疗护理/术前护理
1)穿弹力袜或使用弹力绷带:平卧并抬高患肢,排空曲张静脉内的血液后再穿。弹力绷带自下而上包扎,不妨碍关节活动,保持合适的松紧度,以能扪及足背动脉搏动及保持足部正常皮肤温度为宜。
2)坐时双膝勿交叉过久;卧床时抬高患肢30°~40°,以利于静脉回流。
3)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久站,减轻体重。
4)预防或处理创面感染。
(2)术后护理
1)病情观察。
2)早期活动:患肢抬高30°,术后24h可鼓励病人下地行走。
3)术后宜继续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1~3个月。
最后end阿虎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