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pf.39.net/bdfyy/bdflx/140308/4350710.html
转眼间夏天就要到啦~
天气逐渐转热
加上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较大
病毒也开始肆意流行
因此夏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
如肠胃疾病、手足口病……
那么关于夏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你都了解吗?
跟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感染最常见,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夏、秋季最多,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
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性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患者的黏膜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触由其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以及医疗器具均可感染,其中污染的手是传播的关键媒介。
手足口病潜伏期3-7天,多数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中、低热,伴乏力,可出现喷嚏、咳嗽、流涕等感冒样症状,也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预防措施: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和儿童到儿童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性腹泻又称病毒性胃肠炎,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发生在各年龄组,临床上还可伴有发热、恶心、厌食等中毒症状,病程自限。
有多种病毒可以引起胃肠炎,其中最常见的是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其次为肠腺病毒和星状病毒。病毒性腹泻的传染源有人和动物,而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和人-人的接触感染为主。人群普遍易感,是引起旅行者腹泻和各年龄段病毒性胃肠炎患者的主要病原。
预防措施:对病毒性腹泻患者应消毒隔离,积极治疗,对密切接触者及疑诊患者施行严密的观察,重视食品、饮水及个人卫生,加强粪便管理和水源保护,注意手卫生。加强对海产品的卫生监督及海关检疫。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吃生冷变质食物,保证海鲜食品的加工、食用符合卫生要求。
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菌痢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引起流行。其主要病理变化为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与溃疡,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一般为急性,少数迁延为慢性。
细菌性痢疾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也可通过生活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不同菌群及血清型间无交叉保护性免疫,易反复感染。
预防措施:菌痢潜伏期一般为1-4天,根据病程长短和病情轻重可以分为普通型、轻型、重型和中毒性菌痢四种类型,其。应对急、慢性患者和带菌者进行隔离或定期访视管理,给予彻底治疗,做好传染源的管理。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伤寒与副伤寒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大和白细胞减少等,有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带菌者或患者为伤寒的唯一传染源。
伤寒沙门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水源被污染是本病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未患过伤寒和未接种过伤寒菌苗的个体,均属易感。伤寒发病后可获得较稳固的免疫力,第二次发病少见。伤寒和副伤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伤寒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以夏秋季多见。发病以学龄期儿童和青年多见。潜伏期长短与伤寒沙门菌的感染量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波动范围为3-60天,通常为7-14天。
预防措施:对患者按照肠道传染病隔离,体温正常后的第15天才可以解除隔离。慢性携带者应调离饮食业,并给予治疗,接触者医学观察15天;同时做好水源管理、饮食管理、粪便管理和消灭苍蝇等卫生工作,避免饮用生水,避免进食未煮熟的肉类食品,进食水果前应洗净或削皮;对易感人群进行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三联疫苗预防接种。副伤寒是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组细菌性传染病,临床疾病过程、处理措施以及预防措施与伤寒大致相同。
夏季常见的传染病可不止这些
小伙伴们都要多加注意哦
·预防夏季传染病的办法当然夏季常见流行病还有很多,例如流脑,水痘,风疹等等,不同的传染病治疗不同,但是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似的,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来预防,减少患传染病的几率:
常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常洗手,不用手揉眼,不随地吐痰,勤换衣、晒衣被,婴幼儿奶瓶定期消毒;
夜间做好防蚊工作,尤其是外出游玩时。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可一定程度防止皮肤感染、减少蚊虫叮咬;
科学饮食、增强免疫力,注意合理蔬果、粗粮搭配,避免进食过多高热量食物以做到营养均衡;
随时根据天气变化穿衣,降低感冒几率;
适当锻炼,增强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对体温的调节能力。
内容来源/门头沟区卫健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