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疾病病人的护理
1
沙眼
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偶有急性发作,然后进入慢性过程。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沙眼。
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证明沙眼病原体为衣原体的一种,界于细菌与病毒之间,简称沙眼衣原体,其抗原型有14种之多,其中A、B、C为沙眼。
沙眼衣原体耐寒怕热,不畏紫外线和肥皂水,70℃高温、75%酒精、0.1%福尔马林都可以将其杀死,含有沙眼衣原体的分泌物是通过手指,洗脸用水、毛巾、脸盆、玩具及公共场所用器具等媒介传播给健康人。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间接传播,节肢昆虫也是传播媒介。不良的卫生习惯及拥挤的居住条件都是沙眼的传播因素,不过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沙眼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沙眼的潜伏期为5~14天,双眼患病,多发生于儿童或少年期。
轻的沙眼可以完全无自觉症状或仅有轻微的刺痒,异物感和小量分泌物,重者因后遗症和并发症累及角膜,有怕光、流泪、疼痛等刺激症状,自觉视力减退。
沙眼衣原体主要侵犯睑结膜,首先侵犯上睑的睑板部上缘与穹窿部,以后蔓延至全部睑结膜与穹窿部,最后以瘢痕形成而告终。
沙眼的临床表现:
症状:急性期明显
体征:多见上睑
乳头增生
滤泡形成
角膜血管翳
瘢痕形成
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
乳头增生:睑结膜面粗糙不平,呈现无数的线绒状小点,是由扩张的毛细血管网和上皮增殖而成,比结膜炎的严重和密集一点
滤泡形成:是结膜上皮下组织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由局限的淋巴细胞聚集而成。初发时,上睑结膜出现散在细致的黄白色小点,不突出于结膜表面,夹杂在肥大的乳头之间,是沙眼早期诊断依据之一,在翻开眼睑,至少有五个以上的滤泡,这些滤泡小而发白,直径至少有1mm,在慢性期结膜充血减轻,仍可见乳头增生和滤泡形成,角膜缘滤泡发生瘢痕改变成为沙眼Herbert小凹(膜缘滤泡坏死、瘢痕化)。
角膜血管翳:在结膜发生病变的同时,首先角膜上缘的半月形灰白区血管网充血,发生新生血管,伸入透明的角膜上皮与前弹力层之间,各新生血管之间伴有灰白色点状浸润,是角膜上皮对沙眼衣原体的一种组织反应。由于血管细小,必须在放大镜或裂隙灯下方可看见。按侵犯的角膜面积,分为四级。
若全角膜血管翳则只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瘢痕形成:当沙眼进行数年甚至数十年,所有炎性病变如滤泡、乳头,将发生破溃或坏死,而逐渐被结缔组织所代替,形成瘢痕,这标志着病变已进入退行期。瘢痕最初呈水平的白色线条,以后交织成网状、将残余的乳头及滤泡包绕起来,形成红色岛屿状,最后病变完全变成白色瘢痕,此时不再具有传染性,但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常使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乳头增生和滤泡形成是沙眼急性期的表现,
角膜血管翳和瘢痕形成是沙眼慢性期的表现
临床诊断只要具备以上所讲的两项即可确诊。
沙眼有3个分期,分别是活动期、退行期和完全瘢痕期。
活动期
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血管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退行期
是自瘢痕开始出现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残留少许活动性病变为止
完全瘢痕期
无传染性,也无活动性病
沙眼有5个并发症:
1.倒睫及睑内翻
2.上睑下垂与睑球粘连
3.慢性泪囊炎
4.结膜角膜干燥症
5.角膜浑浊
治疗:
① 局部治疗以0.1%利福平液点眼,每日3~6次,每次1~2滴,晚间涂以0.5%金霉素或四环素,1%红霉素眼膏,疗程至少10-12周。重症者需要用药半年以上。
全身治疗则以口服阿奇霉素、强力霉素和红霉素,疗程为3-4周。
② 积极预防并发症,纠正睑内翻及倒睫,如已发生,可行睑内翻倒睫手术。
沙眼的护理措施
1.抗感染治疗
2.结膜囊冲洗
3.严格消毒隔离
4.健康教育
2
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
是常见的变性性结膜病,初起时睑裂部球结膜充血肥厚,逐渐向角膜表面伸展,形成一三角形带有血管组织的胬肉,状似昆虫的翅膀,故名翼状胬肉,通常是双眼发病,多见于鼻侧。
多发生于室外工作者,如农民和渔民。
病因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风沙、烟尘、阳光、紫外线等长期刺激有关。
1.与结膜慢性炎症、风沙、粉尘等长期刺激使结膜组织变性及增生有关
2.与长期紫外线照射角膜缘干细胞受损多见户外工作者如渔民、农民
3.遗传
4.流泪异常、I型变态反应
健康史
了解病人有无结膜慢性炎症或长期户外工作经历,如农民、渔民等;询问病人家中其他成员是否有同样病史。
身体状况
早期无明显症状,若胬肉侵及瞳孔区则影响视力。
检查时可发现胬肉本身可分为3部分。
在角膜的尖端为头部,跨越角膜缘的为颈部,伸展在巩膜表面的宽大部分为体部。
静止期——胬肉可长期稳定,无明显充血,组织肥厚,头部稍显隆起,前方角膜透明,呈黄白色隆起,组织肥厚
进行期——头部前段角膜呈灰白色浸润,其颈部、体部肥厚、充血。胬肉不断向角膜中央推进
患有翼状胬肉的病员一般多无自觉症状,但当胬肉向角膜中央进展时,可引起散光,若遮盖瞳孔三分之一的话,则严重影响视力、肥厚挛缩的胬肉可限制眼球运动。
辅助检查
裂隙灯下可见睑裂区呈翼状的纤维血管组织侵入角膜即可诊断。
心理—社会状况
评估病人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从事的职业及环境等,了解病人对疾病认知程度,防止复发的应对能力。
治疗要点:
1.未侵及瞳孔中央区不影响视力,可不治疗
静止期时,无症状不必治疗。
当有炎症刺激时可点0.25%氯霉素与0.5%可的松眼药水、夜晚可涂四环素可的松眼膏。
2.侵及瞳孔中央区影响视力,可手术治疗
进行期时,一般先采用以上药物治疗,如胬肉侵及瞳孔区三分之一影响视力的话,或因外观客观容貌上的需要,可作手术治疗。
但胬肉是容易复发的,尤其是年轻患者,要特别指导患者避免去恶劣的环境,注意休息,避免烟酒刺激。
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1.单纯胬肉切除术
2.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瓣转移术
3.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或羊膜移植术(临床最常见的手术方式)
4.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或羊膜移植术
静止期——行单纯胬肉切除术
发展期————行胬肉切除合并结膜瓣转移术、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和板层角膜移植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术前护理
术后护理
病员准备:应及时完善各种常规检查,了解病员的全身情况,有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
准备术眼:术晨常规用氯霉素冲洗结膜囊,用无菌纱块包扎。
测量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情况,以保证手术顺利开始。
根据医嘱用术前用药,包括止痛和止血用药。
做好患者的个人清洁卫生和心理护理(换好手术衣服,取下首饰和隐形眼镜,消除紧张因素,增加治疗的信心)
1.妥善安置患者,取舒适体位
2.指导患者注意保持术区辅料包扎干洁,避免揉搓术眼
3.用药护理:
遵医嘱局部用眼药水,减少感染,指导患者的饮食,宜清淡,避免刺激食物。
护理诊断&护理措施
1.有感染的危险
(1)术前3天滴抗生素眼液
(2)告诉患者术后一般7~10天后拆除缝线,注意眼部卫生,勿揉眼
(3)术后遵医嘱滴抗生素眼液
2.知识缺乏
(1)向病人讲解本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要点
(2)定期复诊和电话随访,敦促患者避免风沙、粉尘及长时间的光照等
1.小而无需治疗的患者,做好解释病情的工作,避免风沙、粉尘、长时间光照等恶劣环境,减少本病的诱发因素,并且嘱咐病人门诊定期随诊。
2.行准备行手术的门诊病人在术前3天滴用抗生素眼药水。手术患者术前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介绍手术的配合,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手术。
3.术后注意嘱咐病人注意眼部卫生,定期复诊,观察是否有复发,缝线一般是术后7-10拆除。一般年轻人的患者复发多(因为年轻人机体的代谢能力好,细胞的增殖能力也强,所以容易复发)要特别交代年轻患者注意休息,避免去恶劣环境,禁烟酒刺激。
4.户外活动的时候戴上防风尘及防紫外线眼镜;避免风尘环境和减少户外的工作时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