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发热
小儿在生长过程中难免会生病。生病时最常见到的症状就是发热(俗称发),一般是在傍晚或者夜间发热最高。应该强调的是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机体面对对许多传染病和一些具体其他病症所出现的一种保护性功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应对孩子发热置之不理,的发热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发生过高长反而会损害孩子的身体。
在突然发现孩子发热时,父母应该保持镇静,首先给孩子测定体温并且每隔一定时间重测一次,以判断发热的程度和进展情况。可采用下列方法进行家庭:
1.多喝开水。多给孩子喝些水,最好是淡盐水,少量多次地喂。
2.物理降温。
包括:
(1)冷湿敷:将毛巾浸湿在冰水或冷水中后拧成半干,放在孩子头上,高热时还可以放在颈下、腋下、大腿根部。
(2)冰袋:将医用冰袋或自制冰袋用布包好,按平,放在小儿头枕部。
(3)温水浴或酒精浴:用毛巾在温水(32℃—34℃)中浸透,给孩子擦手心、足心、肘窝、腋窝、大腿根部、颈部、后背等。也可在温水中加入等量75%酒精或白酒进行擦浴。
3.药物降温。如果孩子体温持续上升,超过38.5℃,可适当采用药物降温,按说明书建议的剂量和注意事项正确使用。若小儿过去曾有高热惊厥史,应较早使用药物退热,不必等体温超过38.5℃。
在进行以上处理后,若发现孩子除发热外只有一些较轻微的症状(如:轻咳、流涕、咽喉肿痛,精神稍差),说明上述退热方法有效,可以在家护理。
当小儿出现以下情况时:
(1)高热持续不退或退热后很快又升高;
(2)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出现意识障碍;
(3)尖叫、惊厥等;
(4)呼吸困难或者呼吸突然加快;
(5)口唇明显发绀,面色苍白;
(6)皮肤上出现皮疹;
(7)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双下肢水肿,等等。说明孩子病情严重,家医院。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发热也值得一提。家长总是担心孩子着凉,特别是到了稍冷的季节,总是给孩子多穿多盖,裹得严严实实,这样看似暖和,但其效果适得其反。小儿,特别是小婴儿主要是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环境温度过高和过度包裹可使得散热不良,加之体温调节功能尚不完善,使得小儿体温上升,有时可达39C以上。这就是常说的“包裹热”。“包裹热”多见小婴儿。
主要表现是:小儿口唇红润,全身皮肤潮红,大量出汗,除精神较弱外一般无咳嗽,流涕等其他疾病表现。这种发热的种理也得简单,只要打开包裹、降低环境温、给孩子多喂水,体温很快就会降到正常。
二、上呼吸道感染
人体的呼吸道由上、下呼吸道组成。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和扁桃体。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和肺。凡是上呼吸道发生的炎症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
为什么小儿经常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1.婴幼儿的鼻部和鼻咽腔相对较短,鼻粘膜柔嫩;喉部也比较窄,粘膜薄而血管丰富,故容易感染。感染时鼻粘膜、喉粘膜充血肿胀,容易引起鼻塞、声音嘶哑或呼吸困难。
2.婴幼儿时期免疫力较低,体内各种免疫球蛋白含量比较少,容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3.营养失衡、环境不良、冷暖失调、护理不当等,均可以使婴幼儿机体抵抗力降低而发病。
上呼吸道感染一般几日可自愈。但如病情发展,可以向附近器官蔓延,引起气管炎、肺炎、眼结炎、中耳炎、颈淋巴腺炎等。重者可向全身扩散,形成全身扩散,形成败血症。此外,上呼吸道感染还可以引起风湿病、肾炎、心肌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因此,有人说,上呼吸道感染是百病之源,必需引起重视并积极医治。家庭治疗、护理可采用以下综合方法:
1.家庭护理;让孩子多休息。给孩子多饮开水,吃容易消化的食品,如粥、面片等。室温和湿度要适宜,屋内空气要流通。
2.对症处理:
(1)退热。发热的孩子可给予药物解热。
(2)止咳。服用止咳糖浆等药物。
(3)为防止病情蔓延,引起继发感染,也可以用一些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西药物。因为是病毒感染,一般是不使用抗生素。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是。应当先让医生给孩子确诊,定出治疗方案后,再按医嘱用药。
如何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呢?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病毒侵入是预防的关键。小儿居室应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平时应多在户外活动,注意体格锻炼。注意合理饮食,均衡营养。在气候变化时注意增减衣服。在呼吸道感梁发病率较高季节尽量不带小孩去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三、支气管炎
支气管炎在小儿时期很常见,大都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由病原体向下蔓延到支气管所致。在支气管发炎的同时,气管也常受累,故正确的命名应为气管、支气管炎。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少数为细菌,亦可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支气管炎发病前,一般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打喷嚏,流清鼻涕,咽喉部发干,轻微咳嗽。以后病变向支气管蔓延,咳嗽加重,此时以咳嗽为主,先干咳,以后分泌物增加,呼吸时可听到咽喉处有“呼噜”声。小婴儿不会将痰液咳出后吐掉,而咽入消化道。年龄大些的幼儿可咳出粘液性或脓性痰液。
全身症状较轻的患儿,一般可有头痛、疲乏、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表现。大都体温不高,但有些病儿出现高热,可持续数天或迁延2—3周。支气管炎大多于发病1—2周后逐渐好转。如体温不退,可能并发肺炎。少数变态反应特异体质的患儿,出现咳嗽加重、气喘,形成喘息性支气管炎。出现上述情况,医院治疗,否则疾病会加重。
支气管炎的家庭护理与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相似。但要注意经常理换患儿的体位,使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排出。
一般治疗和护理的方法是;
(1)镇咳祛痰。一般不单用镇咳剂以免影响排痰,但当干咳严重影响小儿休息时,可以口服镇咳祛痰药物。也可用雾化吸入。
(2)止喘。
(3)对反复患支气管炎的小儿更应注意增强孩子的机体抵抗力,如多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均衡营养,不挑食不偏食。注意天气变化,适当增减衣服等。
四、腹泻
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内,其中1岁以内者占半数。这是因为在此阶段孩子的消化系统发育不成熟,抗感染能力较低。腹泻对婴幼儿的健康威胁很大,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腹泻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
1.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是病毒、细菌感染,病原体多随食物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玩具、手传播。也有肠道外感染,如患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肾炎、皮肤感染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时可伴有腹泻。
(1)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是自限性疾病,如轮状病毒引起的秋季腹泻,只要注意脱水的防治,不必用抗生素治疗。
(2)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等细菌感染导致的腹泻,一般有发热、腹痛、浓血便、里急后重等表现,要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腹泻的治疗原则是: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家庭治疗的三原则是:
(1)补液,给孩子比平时更多的液体(口服补液盐、糖盐水等),以预防脱水。
(2)继续喂养患儿,预防营养不良。
(3)注意病情变化,凡出现多次水样便、不能正常饮食、呕吐频繁、大便带血、发热、口渴明显,医院诊治。
2.非感染性腹泻可由于饮食喂养不当、气候因素造成,一般见于婴儿。
(1)过早添加面食。由于婴儿体内淀粉酶活性在4个月前还很差,造成糖类物质在肠道内产酸,刺激肠道引起腹泻。
(2)喂食过多,胃肠不堪重负。
(3)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强,诱发腹泻。
家长应针对病因护理:
(1)调整饮食,去除上述饮食不当的因素。
(2)母乳喂养者要调整母亲膳食,以清淡为好。
(3)采用口服补液盐防治脱水,也可家庭制作食品替代口服补液,如糖盐水、米汤加盐、稀粥、汤等。但应注意市场上卖的许多饮料不可替代口服补液,它含糖高,电解质浓度不合适,不能防治脱水甚至还会因渗透高压而加重腹泻。在口服补液基础上,要给孩子多喂些白开水。
(4)注意孩子病情变化,当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便中出现脓血,孩子发热、口渴、精神差、嗜睡、拒乳、尿少等症状之一时,医院,尤其是出现重度脱水医院静脉补液。
(5)不可滥用抗生素。
(6)腹部保暖、便后洗净臀部、注意休息等一般护理也不可缺少。
五、小儿肺炎
肺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发于冬春季节。由于小儿呼吸道组织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不完善,使小儿呼吸道感染的机会增多。
气温骤变、上呼吸道感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均可成为小儿感染肺炎的诱因。
小儿肺炎的表现除了发热、咳嗽外,有两个重要体征:
1.呼吸频率增快。呼吸频率增快的标志为,安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出生2个月内婴儿呼吸次数≥60次/分钟;2—12月婴儿呼吸次数≥50次/分钟;1—4岁婴幼儿呼吸次数≥40次/分钟。
2.胸凹陷。胸凹陷是当小儿吸气时下胸壁凹陷下去,小儿两侧肋骨边缘处内陷,随呼吸起伏。
我们可以通过数小儿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和看有无胸凹陷的简易方法,判断小儿是否患有脑炎。当小儿患肺炎时呼吸增快,若同时伴有胸凹陷体征,说明小儿患有肺炎,医院治疗。要注意数呼吸次数时必需在小儿安静下进行,数满1分钟。胸凹陷是因为小儿有肺炎时吸气较正常时更费力。有胸凹陷为小儿有重症肺炎的指征。
当小儿医院就诊,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并注意在医生指导下给患儿正确用药和护理。
(1)小儿高热时,可采用冰袋、温水浴、退热药等降温措施。
(2)小儿痰多或咳重时,可适当给予止咳糖浆并定时给患儿翻身、拍背以利于分泌特的咳出。
(3)多给小儿饮水,坚持继续喂养,按时进食,保证患儿体液平衡及营养的供给。
(4)注意居室卫生,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外内空气新鲜。
(5)调整好室内的温度和温度,室内温度保持18—22℃;温度保持55%左右,比较适宜。
(6)保证小儿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
肺炎影响小儿健康,严重时可危及到生命。因此,家长要充分重视,不可掉以轻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