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147810.html
作者:一念行者
一、无心
最上根的人了悟“心”本来无,虚空八方,空然无物。因为没有“心”,所以也就没有“心”所引生出来的烦恼、妄念、作法、法门等等。这是仏所觉之处的境界。所以诸仏都是无心之人。因为仏无心,所以仏不作业,不造势,不持咒,不念经,不说法,不修行。仏在本然之里。仏即是自然。就像小孩一样,仏说过做过,讲过看过——都像流水流过河岸一样,无痕无著,心地没有一丝痕迹。就像无我的小孩一样,日日经过一切事情,但都过而无痕——仿佛那些时间、事件、欢乐像流水一样——随走随流,将他的心地冲刷干净一样。在虚空心地之中,仿佛一切知道也不知道,那就是无心。
广大无边的“心”存在于身心的一切处、一切时。如果你找它你将找不到它,但是处处无所不在、时时无所不有。无心广大,就好像同宇宙一样大小。如果你时刻处在那颗“无心”之中,即一切安顺,无罪无业,无烦无恼,无妄无非妄,无非非妄。广大的无心遍含一切内在的诸物,就像外面的天宇一样,有山河大地,有溪流花草,有飞鸟行兽,一切尽有。了知无心,便是佛心。因为佛心就是无心。凡是亲证仏心无心的人,将无一切罪、亦无一切非罪;将无一切业、亦无一切非业;……将无一切“有”,亦无一切“非有”。了知仏心,不用修行。不修亦在修中。
仏心犹如童心,但童心不知知,佛心知不知。这是仏心和童心的不同。童也无心,仏也无心,但仏的无心和童的无心不同。仏是醒而返回来的孩子,而孩子只是没出发的佛。若能了知仏心和童心同为无心并知之不同,你就能体验到没有心的心了。
这是了然顿悟到没有心的心、不用修的修。这是大上根者所应机顿化,才有缘分接应的。诸仏们都知道这些事。
二、守心
了悟到如如不动、清净本来的“真心”,并在念觉里知道它、守护它,则能知道一切心智皆是从“心”流出的。知道真如万能的变现,知道从“识”到“知”的一切过程,常守清净心,即是菩萨的作为。如果如佛一样自在无心的心中,那就是无余涅槃;如果如菩飒一样安处在清净不动的真如心体,那就是有余涅槃。仏在无心的心里。菩飒住于清净的真如心体。
守心就像一条从海滩上重回大海的鱼儿处在宁静清澈的本体大海一样。因为曾经离开过海,曾经离开过那伟大的本体并曾经从纯粹客物的角度完全地审视过它、观摩过它,所以能够知道它的一切。海滩就是尘世,大海就是心如真体。众菩萨都是一些曾经挣扎着走出大海、到过海滩,但又重新回到了清净本来、广大无边的性海——广大无边无量的心体当中的人。守心就是一条出离过海的鱼儿,经过了海滩的生活,又重新复归到大海的人之内心实相。
说菩飒守心,事实上根本也不是一种守。那只是一种假借的说法。意识到了菩萨层的人们,说是守心,但他们与心的关系已是守而不守、不守而守了。在他们那里,那个绝对的“守”的操控意识消失了,但事情照样进行。这就是修行到了菩萨意识阶层的人们与心的关系。他们安住在真如本心之中,无守而守。
三、观心
观心就是观察着真如心体的应用、起用。菩飒所见之“心”皆是真心,而凡夫们所见到的“心”是妄心。妄心事实上是真心的起用。假如真心不用,则无妄心生成;真心一用,妄心即生。妄心生起不能自知的人就被妄心所运作,而生出的妄念、妄行及贪瞋痴就像恒沙河中的沙子一样多。观心就是去观察真如心体的起用。真心动即妄心用,真心静则妄心灭而复归于真心之中。就犹如大海上的水体如果起动,它就是浪花,浪花就是大海水体的应用;如果大海要有所应用,它就是浪花;如果大海要保持清净了,那么浪花就会化灭再次复归到海体一样。观察大海里的波浪是如何从海的本体升起来的,那就是观心。那如如不动的心,就是无始旷大劫以来本自如如不动的海体,而妄心就是海的应用——浪花波涛的生灭、再现。凡真心有所摇动或有所应用,就会升起浪花。浪花是大海的应用。浪花是由大海生起。这就犹如真心和妄心一样。
四、观念
“念”是真心借由妄心的开花。观心就是观察浪花和大海的关系,而观念则是观察浪花本身的运作、变化、轮回及生灭的表现。最上等的对待心的人是仏,他自在无心的心中,不用一切力作,一切任由自然,自在于佛性本然之中;次等的对待心的是菩飒,菩飒安处在真如本来的心体,不动不移,自在于清净空无之中,安闲自在,性现本来。再次是大修之人,他们“观心”——时刻观察心体的“用”与“不用”,因为他们能随时知道自己“心体”的用和不用,所以他们就能够随时摄服自己的“心”,随时调用自己的妄心,使妄心能为正用而妄心不妄。最下等的修行者,就是观念一族的,他们时刻在念头上用功夫,时刻观察着它们的生灭、来去、形化、相变,就像一个只喜欢专注观察浪花的孩子、却忘掉了大海——或从没有想起过大海的孩子……这样的修行者是最下等的,这样修行的方法也是最下等的,这样对待“心”的方法也是最下等的对待“心”的方法。
假若你纯粹观念,而从不知“心”在何处,或观念之时从未想过“心”或从未想过“念”与“心”的关系——假如是这样的修行,那么这种方法就好像只知道观察浪花而不知道浪花从哪里生起、也不知道浪花和大海的关系一样;更不知道“大海”——“心”……以及“海”所存在的更大层次的空间——“无心”;也更加无法不知道“真心”和“无心”的关系。所以,只是纯粹观念而不知道“心”的修行者,这样的修行者事实上是最下等的修者。
五、真心和无心
假如“无心”是一个虚无广大、无边无量的“器皿”,那么它里面“装”的是什么?……那就是真心!真心将“无心”完全的充满,而“无心”之心的这个“器皿”完全情同虚无、它也没有器皿之壁,那么你说真心和无心哪个更大?它们一样大!它们到底有多大?它们和宇宙完全一样的大小,宇宙有多大它们就有多大,你的想象有多大,它们就有多大。仏的“无心”和菩飒的“真心”实际一样的大小,同等同形同质,只是一个言无,一个言有;一个言外,一个言内而已。
那么众生的“心”和仏、菩飒的“心”又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不同。真心法体人人相同,无心之心人人皆有,只是凡夫“不知”,而佛与菩萨“知”。仏、菩飒和凡夫的不同只是“知”与“不知”的不同。但即使凡夫们不知道到自己的真心存在,那个真心也照样存在,即使他们从没有清楚地看到过自己的“无心”,但那个“无心”之心也照样存在。且那个“真无”或“无心”从没有半点儿毁坏过、从没有半刻被尘垢污染过,也没有一刻被弄脏或缺损过,即使是凡夫也是如此。即使他们再迷茫、其妄心再垢再脏再恶,而那个“真心”或“无心”也根本没有半刻、半点被脏损或被改变过。那个“无”怎么可能被污染呢!怎么可能损坏呢!而真心就是那个“无心”啊!
所以,无论凡夫、俗子,还是佛、菩萨,其真心本体,从无始旷大劫以来,都完全一样,未曾半点、半刻被改变、损坏或不同过。真心犹如荷花,即使处在再严重污染的淤泥之中,其本身的净法香性无有半点儿改变。真心就是荷花,世尘淤泥即使再脏再恶也丝毫不曾改变于它。但是世俗的尘埃可能遮住它本来的面目或淤泥的臭味可能掩盖它的荷香……这就是“妄心”的形成!妄心的实质就是那些扬起又落下、层层沉积的障碍物和那些充斥于虚无空间、以浓度掩盖荷花香味的淤泥臭味!事实上,尘世人的妄心就是世尘和泥臭味的假合而成。
六、修行的人应该做什么?
一个修行的人必须首先去找你的“心”——然后再去观察你的心有、心无,以及心妄、心真,还有流水般的诸念从哪儿而来!所以修行最关键的是找“心”——觉知到你的心体,知道它在哪里。当你能够觉知到你的心体,修行的下一个次第你就能够觉知到无心的存在;而在这一个第次之前,你就能知道妄心的应用起作,当你知道了“妄心”的运用起作,由此你也就能够知道如如不动的真心如体了!一旦你能够知道自己的真如心体,——那么向上你就能够立刻觉通到佛的无心之心,向下你就能够随时知道自己妄心的随用起作。一旦你能够了知这一点,那么对念的观察就会不观而自知了。
所以修行的人还是要在你的心体上用功。修行最为重要的是要去寻找你的“心体”,并找到它。当然凡夫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在何方,虽然他们日日在方便使用着自己的心,也无明地被自己真心中所生起的妄心所运用,但他们通常并不知道自己的“心”在何处!……凡夫不知“心”在何方,如何去找?——就像你并未看见大海,但是你知道浪花——那么,好,浪花就是个线索,因为浪花就是真心借着妄心所生起的。所以一旦你能够找到浪花、凭借浪花……如果你能够找到窍门,最后你就会穿过妄心,找到真心。
现在,这个“浪花”就是你的心念——修行的人如果找不到你的心、感觉不到它到底在哪里,那么就凭借着你的念头——凭借着那些念头去找它!就像你虽然看不见一棵花叶茂盛的大树它的根在哪里,但是你能看见那些花朵——找到一朵或几朵花朵……顺着它的茎而下,到枝,到干……最后你就找到它的根了。这就是找“心”的方法——顺着那些“念想”去找“心”。记住!“心”重要,念想并不重要!
修行的人不要在念头上用功夫——觉察念头只不过是在为你找到或搭建一条通往“心”的道路或小径而已。观念并不是重点,观念不是让你去通过观察那些念头而令那些念头消失的,不,并不是那样。观察念头的真正目的或价值在于让你——由此而知道“心”,找到“心”!修行者们,请了解这一点。但是据我的观察——我们很多修行观“念”之人却恰恰不是这样,他们时刻被教导、被嘱咐:要觉察、要观念,情绪来觉察情绪,念头来了觉知念头——他们观察及观念的目的仅仅是在通过那些“观”的能量来让那些念头熄灭——他们并不是由此作为线索、痕迹或道路……去找到“心”!就像一条小船从一个港湾里航行出来——而你观察的目的只是想让它回去,或依靠着你观察的能量想让那条小船从那个海上消失——你的目的并不是想借着那条小船的“线索”而去找到港湾,并通过那个港湾而去找到那个真正的大海、真正的海体!不,你的目的并不是那样!如果这样,那么你观念的目的就偏了。观念的重点是“由‘念’去触及心”的!
修行者,来记住这一点。观念的目的重在找心体,而不是停留在观“念”之事本身上!寻找你的真如心体——它是你整个修行的重点。请知道。
七、人下之人
我上面所说,最上等的人是仏,自在于无心之心中的人;其次是菩飒,能时刻处于自己无边无量真如心体中的人,时刻安住本心的人——那些守而不过心、不守而过心的人;再就是一些修行有成就的大德们,他们时刻能知心(观心);再次是那些最为普通的修行者们,他们时刻能观“念”……最差之人,人下之人——是那些连自己“念”也不知道、连那个观念的意识也没有,虽然明睁着大眼但连自我生命的本体都没有意识到的人!这些人就是睡梦中的人,就是广大的最为普通的众生。从“人下之人”再往下排序——那些生灵们就更为蒙昧无知,就更为愚妄了……做为一个普通的、根本连一点儿自我本体意识都不曾想到、觉知或还压根儿还没有意识到的人来讲,他们比那些蒙昧的动物或生灵到底高到哪里?又到底高了多少呢?
从佛到众生的意识距离到底有多大?知道的人尽知道这些事啊。
八、“仏”、“菩飒”、“大德”、“凡夫”的本意是什么?是实指吗?
我看到,诸仏们所言的仏、菩飒、大德、凡夫都不是实指,而只是对人来到不同意识层次的一种表述而已。与其说仏、菩飒、大德、或凡夫是一些实性的人——还不如说他们就是人的意识修行或意识进化层次或台阶及对那种层次、台阶的表达!仏语所说的仏,是指你来到了仏这个意识层次上;仏语所说的菩飒是指你的意识来到了菩萨这个意识层次上;仏语所说的高僧大德,是指你来到了次于菩飒这个意识层次上;仏语所说的凡夫,是指你还处在凡夫这个意识层次上。因此,它们本质的实义是:仏,就是仏的意识,菩飒,就是菩飒的意识;大德就是大德的意识;凡夫,就是凡夫的意识。
……事实上,你在那个层次上也就是那种人。但是你应该知道佛所说的“仏、菩飒、大德、凡夫”之词皆不是实物之相,只是一种意识状态的名相表达。虽然你来到了那种层次就是那种人,但是它仍是那种名相的表达。读者们不要迷失在文字里。经书中,在诸佛的言行记录里说的很多事情、词汇,皆是一种比喻、暗喻、或代喻,皆非实指,而是名相的表达——众读者不要著了那些文字的相。意识开悟的人们把他们的手指,只是正确的指向了神识能到达月亮的方向,你千万别误解了。——不要因为自己的愚痴而错过了诸佛及一切开悟明智的人。
九、何为真心何为妄心?何为妄念?
真心即是真如不动之心,是清净光明之空心。妄心由真心起,是真心之用。真心和妄心一体,真心为体,妄心为用。用即是妄心。妄心不是真心,真心不是妄心。真心之中无妄心,妄心之中无真心。真心空一,妄心万象。妄为真用。妄灭归真。妄生众生,复真即仏。妄即众生,空即是仏。真心映照千万妄心,真心方显一一妄心。妄心化千念,念念映真心;真心只一体,念起即是妄。真妄非二物,见之为幻象。妄无实体,真也亦空。妄心与真心,犹如光与灯,用即通电而光生,不用熄灭灯是灯。不用之灯本空虚,用时其光无实性。真心不坏无漏洞,妄心不实皆空用。如如真心本来虚空,湛湛万法自是其生。真心真时法亦妄,真心妄时法才真。此是真妄心之不同。何为妄念?真心虚空,妄心成云,覆落成雨,虚空便是真心,乌云白云即是妄心,雨点即是妄念。虚空如宇,又曰为宙,妄心似地,妄念如地中诸种,得雨诸种悉萌,成千花万叶,结亿果,而亿果又含诸种。是故,真心虚无如广大宇宙,妄念如恒河之沙、恒河波浪涛沙矣。
十、真心本来空寂圆明,又是怎么变得蒙尘无明的呢?
湛然空寂大圆明,随妄升起显二性,二性格斗客尘起,真心蒙尘为无明。
十一、真心是如何变成妄心的?
真心是如何变成妄心的?正像海水是如何变成云彩的情况一样。本来宁静的海水因为风的作用,它变得激荡跳跃而生起许多生灭不定的虚幻浪花;又因为太阳的照耀,水分子慢慢蒸腾而变成了水蒸“气”,然后水蒸“气”再因着温度及整个存在整体的因缘化合成可见、有形无实体的乌云或白云。它正似真心是如何化成妄心的,正喻了妄心是如何形成的。清净虚无的真心本来如透明不在的海水,但是因着外缘之风的缘故它变得不定,因为太阳的照耀,那些极微之微——微到几乎不存在的和看不见的存在分子,因着这些缘故,重新化合改变——就像H和O的分子在某些特别的机缘下变成了“H2O”的水分子,而水分子又在光与热等微妙的因缘下——慢慢蒸腾到无形之空,然后再慢慢地氤氲成云彩一样,那些云彩又因着某些条件而又分别化成了乌云或白云。
妄心从清净真如心体中形成的过程,正似那些大自然里元素的形成过程、以及由那些基本元素所变现出万事万物的过程。以云为例,妄心正似云彩的形成过程。智慧微妙的大自然是如何形成H元素的、又是如何形成O元素的,以及H与O元素又是如何聚合成H2O分子的,以及H2O的分子又是如何变现成乌云与白云的——这整个妄心的呈现、以及变现……就是如斯!
这些微妙的觉察,唯有你真实的深入意识的心体——真实的瞥见那如如广大的虚无心体,以及种种妄心的现形时,你才有可能真实地知道它们。一旦你能够觉察到广大虚无的真如之心、漂浮而变幻不定的妄心,以及真心是如何一点一点变现出妄心的,就像你在以微妙之眼看大自然云彩生与灭的所有过程一样,一旦你能真实的知道这些事情,你就到达了诸仏之境。那些东西不是头脑从外向里的硬性想象,而是你的内在真实自然柔和的体验和觉知。一旦如此,诸仏所见皆同。一旦来到如此微妙的观见知道,你就与佛无异。
真心是如何变成妄心的?海水到大自然虚妄云彩的变现,就是个极其真实贴近的喻现。请真实地觉知到它,而不是想象到它。
十二、什么是涅槃状态?
在虚浮的妄心熄灭之后和真如之心的化现之前,这就是涅槃——一个没有生也没有灭、没有化也没有变、没有有也没有无的……又被意识所照见的状态。它类似于宇宙形成的太初状态。万生从那里开始。涅槃的状态是对“道”初,活生生之体的真实体验。那是一个无心的状态。一种“无心的心”里没有生灭、化变、也无运动转变的状态。涅槃的状态——是在广大虚无的心性当中,其里一切生生不息、转腾运化,而又丝毫不破坏虚无与宁静状态的状态。涅槃并不是一种僵死不动的状态,它是一种活生生的内性觉察,甚至它和静与不静毫无关系。涅槃不是一种想象中的事,想象涅槃无法接近涅槃。诸仏所述说的一切状态都与想象无关,根本不是一种想象中的事,也不是想象或冥想的结果。它们皆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无有努力的自然觉性中的觉与见。它不是期待就能达到的事,它是开悟之心的自然之觉和自然之察。什么是涅槃状态?在心性的火焰熄灭之后,心性的火焰未生起之前——去相遇那个“之间”的永恒停顿,它就是涅槃。心性中达摩之轮不转的时刻,就是涅槃。愿修心之人有朝一日去走过那个“停顿”,经验那个“停顿”。
十三、真心和妄心哪个大?有何不同?
犹如虚空里装着虚空,哪个虚空更大?真心本来虚空,妄心也非实有。虚空犹如无边之器,其里装着虚空,此虚空和彼虚空有何不同?虚空无有两处,真心和妄心何别?无有二样也。真心即是妄心,妄心即是真心。不同何处?真为母,妄为子。母在子先,母生子,子生子,子不能生母也。真可生妄,妄可生妄,妄不可生真也。但妄可显真,真可显妄。真心与妄心不同就如母与子的不同,母可生子,子可生其子,未见子生其母也。真妄哪个大?妄真何不同?如是故也。
插诗二十:高山上歌
高瞻四望天地开,微微轻风吹开怀,
仰呼天地我归去,缈缈天涯谁归来?
缈缈天涯一线水,渺渺缈水上一扁舟,
谁复高歌举衣去?谁复提袖曼舞来?
天地空空如醍醐,我夫缈缈如尘埃,
微风送我来和去,流水送我去和来。
真时真空何所在,真生真命何所待,
我去欲去去何方?我来而来何方来?
太阳垂死在西方,素月浴出在东方,
仰望满天烁星光,低俯风吹稻谷香…。。
我来而来何方来?我去欲去去何方?
白云静托光阴去,花落之后接花开!
#一念行者#这是一念行者老师年的文章分享给有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