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文物”有研究的朋友大多知道,价值最高的当以“青铜器”居首,尤其是带有铭文的更是堪称国宝级;说到这就要提一个地方了,那就是古之“中原”——河南;河南淅川县又有一处“丹江水库”,这里北有伏牛山,东瞰南阳城,其地势正合古人口中的“风水宝地”。按理说,如今的“丹江水库”已是一片汪洋,即便是“风水宝地”也不可能有古墓存在;让人没想到的是,年的水库中竟冒出了一座“山”,一放羊小孩还在山中捡到了一件“千年不锈”的宝物。
说这话还要回到年,这年正值枯水期,附近百姓为抗旱也开始从“丹江水库”中抽水;久而久之,水库下竟渐渐露出了一座“小山”,当地老人称之为“龙山”;这可不是随口胡说,据当地县志记载,在没有“丹江水库”之前这里就极富盛名,更有“丹淅龙背”之称,至于水底的那座“小山”更是古来有之,“龙山”的历史要比“丹江水库”久远的多。只不过数十年前开挖水库,不算大的“龙山”这才淹没于水底;关于“龙山”也有着诸多传说,一句“龙山藏百宝”更是世代相传,可惜千百年来谁都没见过,此言也就变成了一句笑谈。
年“龙山”再度出现,附近人倒也不惊讶,仍维持着原来的生活方式,只有孩子好奇,没事在此处嬉戏玩耍一番;这天一个小孩赶着几只羊来到“龙山”,正轰赶羊群时,一个不小心绊了一跤。这一跤着实不轻,气的孩子站起来就开始寻找绊倒他的东西;这一找不要紧,草丛里居然藏着一个黑乎乎的东西,形状就像是家里用的铁锅“耳朵”。再等孩子将其完全扒出来,居然真的是一个大号物件,小孩子拿不动,赶紧跑回家叫来了大人。
消息不胫而走,考古专家听说后马上赶到现场,经过一番勘探后,仪器显示龙山下竟有大量金属物质存在;专家以此推测,这“龙山”其实并不是山,而是一座规模浩大的古墓。又经试发掘,专业考古人员又轻易找到了不少文物残片;专家的推测已基本证实,剩下的就是赶在雨季来临之前对“龙山”进行抢救性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可谓争分夺秒,历时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在“来水”之前完成了发掘工作;这次考古发掘收获颇丰,共出土各类金银玉器、兵器、青铜器等文物余件,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7件“列鼎”,专家称其中最大的一件不仅是“禁止出国”的珍贵文物,更是一件“千年不锈”的宝物。
由于此物太过珍贵和华美,这里仅以简单的言辞加以描述。此宝物称之为“王子午鼎”,其高约76厘米,口径66厘米,大致为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足;口沿有两个长方形耳,旁附6龙,腹部满雕攀龙、窃曲、弦纹等。这里强调一下,之所以称为“王子午鼎”,是因为鼎内刻有14行86字铭文,大意为“楚国”歌功颂德;铭文以“王子午”为主角,据《左传》记载,“公子午”,又名子庚,乃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曾为楚国立下不朽战功。既然这7件列鼎均为“王子午”所铸,因此专家就将其最大的一件定为“王子午鼎”;如果仅有“铭文”也就罢了,可专家却说它还是一件今日科技“难以复制”的国宝。
专家此言并非空穴来风,这里也简单介绍。“王子午鼎”独具楚式风格,造型平底束腰,不禁让人想起“楚王好细腰”的故事;当然这不是重点,此物环绕鼎腹有六只“怪兽”,各由两条“夔龙”盘绕而成,用专家的话说,此工艺是运用“失蜡法”分别铸出各部件,然后再焊接于鼎身。之所以“难以复制”的关键就在这里,虽说专家知道用的是“失蜡法”,但也仅限于言辞之间;要知道距今两千多年的“楚国”,铸造青铜器皆为“纯手工”制作,放到科技发达的今天,如果不借助机械,恐怕也仅是“只知失蜡,不知何为”。
当然,这里仅是说将其部件焊接,其复杂程度还未计算在内。在鼎“细腰”的部分又装饰有各种纹饰,如此繁杂的内容共采用了浮雕、立雕、分铸、榫卯、焊接等技术,仅此繁琐程度,如今就算借助机械,其铸造过程也堪称“浩大工程”了;除此之外,鼎足与底部的结合还采用了“冷焊”技术,在“纯手工”作业的古代,此项技术堪称中国冶金工艺上的重大突破,由于其太过复杂,这里就不多说了。说到这儿或许有朋友着急了:前面明明说它是“千年不锈”的宝物,怎么这里又开始说起“王子午鼎”的制作工艺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先从“青铜器”的材质说起。以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众多青铜器虽然华美,但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容易“生锈”;了解“青铜器”的朋友或许知道,由于古代冶金技术的限制,青铜材质内免不了共存着诸多杂质,即使不让器物沾水,仅在空气环境中它一样会氧化“生锈”,这也是目前“文物保护”中的一个大难题;可这件“王子午鼎”却是个例外,发现它时器身上几乎没有锈迹。当然,这件“宝物”毕竟历经两千多年,到如今不可能一点锈也没有;但“王子午鼎”身上的锈迹却仅是薄薄的一层,比之一起出土的其他文物,其受腐蚀程度要轻得多。
这一现象甚至可以说违背了“现代科学”,要知道该鼎可是一件在空气中都会生锈的“青铜器”,更何况它还在“丹江水库”浸泡了数十年之久;或许有朋友会说:水中环境隔绝了空气,又加上水是流动的,这就造成了水流与“王子午鼎”的不断摩擦,就是有锈也早被水流冲刷干净啦!乍一看,这种说法似乎有道理,可仔细想来又完全不合情理。首先,“王子午鼎”并没有直接与水接触,发现它时埋于土壤之中,因此不可能是水流冲刷才使它“不生锈”;其次,熟悉“考古”的朋友或许知道,文物刚出土时基本都是“锈迹斑斑”,这说明金属长时间与土壤接触,即使与空气隔绝,器身一样会与土壤中的各类杂质融合,从而形成“锈迹”,就算是金银材质,出土后也要进行现代科技的“抛光”处理,之后才是我们见到的“金光银虹”。
如果以专家的解释为根据,主要是因为“王子午鼎”的材质中含铜量比较大,因此即使历经千年,又在水中浸泡数十年依然能“不生锈”;当然,这仅是某些专家的猜测,至于它究竟为什么“千年不锈”,目前仍是专家研究的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