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炎
病因:
由于新生儿出生后,断脐、结扎不当、护理不当等发生的脐部感染。
临床表现:
感染后最初有少量分泌物渗出,如果未及时处理,可出现脐轮和脐周轻度红肿发硬,脓性分泌物多、有臭味。慢性脐炎表现为小的樱红色肿物,脓性溢液,经久不愈。还可伴有发热、食欲差、精神状态欠佳等。
治疗
脐炎较轻的只需局部用3%的过氧化氢或75%酒精清洗。较重者及时就医。
预防
新法接生,严格按要求断脐、结扎,消毒纱布包扎。
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勤换尿布,特别注意防止尿液浸渍脐部。
脐带脱落前、脱落初期:保持清洁,注意观察,发现脐部有分泌物要及时处理。
发生脐炎:及时就医。
尿布疹
病因
由于潮湿的皮肤互相摩擦或正常皮肤长期受湿尿布的刺激而引起。(特别是尿液→尿素→氨→皮炎)
临床表现
患处皮肤有红色斑点状疹子,严重时会造成臀部皮肤糜烂、丘疹、脱皮、较大的表皮溃疡、溃烂。其他表现:烦躁不安、爱哭闹、睡眠不稳等。
治疗
使用柔软、吸水性和透气性好的棉质尿布。尿布一定要清洗干净,并在阳光下晒干。(纸尿裤就选择干爽型)
应及时吸干新生儿臀部上皮肤上的水分,不要擦干,并让新生儿的臀部暴露于空气中风干。以保持新生儿臀部皮肤干燥,每次暴露后可以涂润肤油。
只是发生臀红但没有破皮,可以涂鞣酸软膏或六合粉;表皮破损或严重破损时,医院就诊。
预防
勤换尿布,选用适当的棉质尿布或高质量的纸尿裤。
勤于清洗,便后要勤清洗,局部用温水洗净、吸干、涂润肤油(薄),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不要朴爽身粉。
正确清洗:不要用成人洗衣粉或衣物柔顺剂清洗尿布,最好用新生儿专用洗衣剂,要彻底清洗干净、晒干。
湿疹
病因
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常发生于新生儿出生后1—3个月。属于过敏性皮肤病。原因:是对食物、吸入物或接触物过敏所致。多见于吃牛奶的新生儿。少数情况与先天体质有关。
临床表现
最初表现为红色的小丘疹,有渗液或脱屑,严重者可发展成疱疹,破溃结痂。新生儿奇痒难忍、睡眠不稳、烦躁不安。
治疗
药物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消炎、止痒、脱敏药物或湿疹膏。
预防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使用碱性沐浴液、肥皂。新生儿身上沐浴液要冲净、皮肤抹干后再涂非油性润肤膏。
避免受外界刺激:注意环境的温、湿度变化。温度过高:造成新生儿流汗,汗液刺激可造成或加重湿疹。湿度过高同样可引起或加重湿疹。
修短指甲:防止抓伤引起感染。必要时戴上棉质手套。
戒口:产妇要避免食用刺激性的食物。最重要的是产妇要坚持母乳喂养。(牛奶→异体蛋白→过敏→湿疹)
衣裤:选用柔软、透气性好、没有刺激性的棉织品,不穿化纤类衣物。
皮下坏疽
病因
为常见的皮肤病,是一种急性蜂窝组织炎,常发于新生儿容易受压的背部或腰骶部。好发于冬季,主要是局部受压、受潮,不易保持清洁,经由皮肤受损处侵入引起感染。发病急,病变扩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易并发败血症、支气管炎和肺脓肿等严重情况。
临床表现
首先表现为发热、哭闹和拒食,甚至昏睡。局部皮肤发红,稍有肿胀,界限不清;轻按病变部位感觉质地较硬,发红皮肤受压后颜色变白。可迅速扩展,皮肤颜色转为暗红,形成脓液。一部分患儿皮肤可出现多个水疱,形成坏死区。
治疗
及时就医治疗。
药物治疗:抗生素。
切口引流。
预防
室内温度:保持在25℃左右。
勤翻身:经常改变睡姿。
勤洗澡:特别注意皮肤皱褶处的清洗。洗澡后要将水分吸干,可适当按摩新生儿臀、背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及时发现,及时就医治疗。
脓疱疮
病因
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化脓性疾病。早产儿、营养不良的新生儿多见。传染源来自母亲、保姆、病菌污染的尿布,炎热潮湿季节发病率高。
临床表现
多见于出生后4—10天。经常发于手臂、下肢、尿布区以及皮肤皱褶部位。脓疱高出皮肤表面,周围微红。重者易发生多处感染,进而引起败血症。
治疗
新生儿洗澡后可先用消毒棉签蘸75%的酒精将脓疱擦破,然后吸去脓液,擦净局部不,再涂1%—2%的龙胆紫或0.5%的新霉素膏,严重者需医院治疗,以免引起败血症。
正确处理脓疱疮:脓疱疮的脓液流出后易感染其他部位,所以在处理时一定要防止二次感染。
预防
正确去除胎脂:对胎脂过多、过厚,应当用棉球蘸石腊油轻轻擦去,特别是腋下多余的胎脂。
给新生儿穿宽松的棉布睡衣,不要裸身直接包裹。
勤洗澡、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特别要注意每次洗澡后拭干颈部、耳后、腋下等部位。
天热时不要把新生儿包得过严。
细心观察,早发现、早处理,处理脓疱疮的棉签不要乱扔。
鹅口疮
新生儿常见疾病,尤其是出生1以后的早产儿。俗称“白口糊”,中医称“雪口症”。
病因
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
免疫力低下(虚弱、营养不良、腹泻等);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激素;
被污染的食具(奶瓶、奶嘴等)。
临床表现
表现为口腔黏膜附着一片片白色乳凝状物,多见于颊黏膜、舌面、上腭等,有时可蔓延至咽部,不易擦掉,如果强行揩去,容易出血。可累及食道、气管、支气管、肺等是,如抵抗力差,可引起霉菌性腹泻,严重时可发生肠道溃疡及穿孔。
治疗
该病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粉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擦在创面上,每4小时1次,每天3—4次,疗效显著。医院就诊。
预防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口腔:认真观察,区分鹅口疮和残留奶汁。注意口腔卫生。
产妇注意乳房卫生:保持乳房清洁卫生,勤换衣裤;喂奶前洗手,特别是便前便后的洗手。
注意奶具清洁:人工喂养后,奶具一定要及时、彻底清洁,不要有残留物。
注意奶具的消毒:可用煮沸法,也可用消毒锅进行消毒。
治疗
该病比较容易治疗。可用制霉菌素研成粉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擦在创面上,每4小时1次,每天3—4次,疗效显著。医院就诊。
肛门周围感染
病因
新生儿皮肤娇嫩,肛门括约肌松弛,肛门与直肠黏膜易脱出,如不精心护理,肛门内隐窝处很容易被尿布摩擦致伤同,从而引起肛门周围感染,如反复感染则会形成脓肿、溃疡,破溃后形成肛瘘。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明显,往往被忽略。
主要表现:新生儿大便后哭闹、有发热、拒奶等症状。肛门周围皮肤潮红,浸延至会阴部。在肛门处可摸到有花生米大小的硬块,红肿、中心发软,数日可破溃并流出少量脓液。
治疗(及时就医)
如已形成脓肿,应早期切开排脓。
预防
尿布选用:质地柔软,切忌用质地粗糙、干硬的尿布用力擦拭新生儿的肛门。每次便后及时会阴部及肛门周围。
保持大便通畅:可行肛门热敷或温水坐浴,以保持皮肤清洁。
如已发生肛门脓肿,医院就诊。
尿布不可兜得太紧,腹泻或臀红时,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会阴部,用软布搌干后涂油。
紫云小明哥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