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原因让春季成为疾病好发时
1、冬天里,身体渐渐对寒冷习惯了。春天天气转暖,人体内部系统却还来不及调整适应。2、春天主生发,万物皆蠢蠢欲动,细菌、病毒等亦随之活跃。3、不按牌理出牌的古怪天气,忽冷忽热的温度变化,四处飞扬的花粉等也是春季致病的诱因。4、初春蔬菜品种较少,宝宝胃口也较差,容易缺乏营养。5、春季开学后,幼儿园狭小的空间里,病原很容易相互传播。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对付春季多发病、常见病的“上上策”。
第一大类:传染病
春天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许多传染病都会引发危重并发病。因此在春天,传染病是宝宝们的首要大敌。
疾病名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征:简称“流脑”。具有较强的传染性,6岁以下患病率尤高。流脑季节性明显,冬春季是发病高潮。潜伏期多为2-3天,最长可达1周。其特点是起病急,突然发热,出现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及抽搐、颈部僵硬等异常症状。严重的可在数天内死亡,或留下脑性瘫痪、脑积水等后遗症。3岁以下婴幼儿除发热、呕吐以外,常常拒食,并伴有腹泻、睡眠不安、尖声喊叫,容易误认为是消化不良或上呼吸道感染。预防:在流脑高发期之前,父母可以带宝宝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流脑疫苗,这是很好的预防手段。居家护理:·饮食宜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要保证充足的水分。·保证房内空气新鲜。
疾病名称:猩红热
病征:高发于冬末春初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此病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而以2-10岁幼儿为最高。(1)轻型:发热不高,有咽炎,出疹期短,皮疹少而稀,往往未引起注意而自愈,常在出现皮疹脱屑或并发肾炎后才知道患了猩红热;(2)中毒型:病势发展迅速,突然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常有惊厥、昏迷、呕吐、烦躁不安,有时可迅速出现休克。皮疹很快遍及全身,且常有出血点。(3)脓毒型:较中毒型症状更重,患儿有高热、烦躁不安、咽峡炎加重等症状,但此类患儿现已极少见。治疗:一般卧床休息,供给充分营养和水分,症状严重的宝宝可输液。居家护理:
·居室应注意阳光充足和空气新鲜,保持安静。·生病的宝宝最好卧床休息,进食流质软食,多喝水。·注意口腔卫生,每次饭后漱口。·出疹期间,要加强皮肤护理,如剪指甲以防抓破皮肤,若宝宝因皮疹常感瘙痒,可涂抹药水以止痒。
疾病名称:麻疹
病征:以冬春两季最为多见。麻疹病毒经呼吸道侵入人体后经10-12天发病。典型症状是在3-5天内发热至38-39℃,怕光、流泪、流鼻涕、咳嗽等,与患感冒相似;经3-4天,鼻炎、咳嗽加重、眼结膜充血,同时在口腔颊黏膜上有白色斑点,大小不等,称为麻疹黏膜斑,后按顺序发出疹子,一般先从耳后、前额、发际部开始,逐渐波及脸部.如果疹子顺利出齐后即开始消退,疹退处见麦麸状的细微脱屑,体温也随着下降,恢复正常。疹退后留有棕色色素沉着,1-2周后完全消失。治疗:因患儿在出疹的5天内传染力很强,必须严格隔离。若患儿高烧不退、咳嗽加重、呼吸急促,有可能并发了肺炎,如果在出疹过程中患儿声音嘶哑,这是并发喉炎的前兆,这些并发症都要及时就医。居家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给患儿保暖。
·在发热出疹期间,多喝水,这样可以使皮疹易于发透,又利于体内毒素的清除。
疾病名称:过敏性结膜炎
病征:通常发生在冬末春初或气候急剧变化的时候。眼睛发痒,有刺激感,畏光,流泪等。幼儿双眼结膜充血,分泌物增多,有时发生眼睑水肿,并发轻度角膜炎。
治疗:可口服抗过敏药物,并以保持眼部卫生为主。结膜充血明显的患儿,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滴血管收缩剂,并发角膜炎时可加用皮质激素眼药,如果过敏原是细菌、病毒、真菌等致病菌,需要采用抗生素和皮质激素治疗。居家护理:·切勿用热水清洗和反复揉搓眼部。·还要减少日晒,少接触花丛。
疾病名称:水痘
病症: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先发于头皮、躯干受压部分,呈向心性分布。最开始为粉红色小斑疹,迅即变为米粒至豌豆大的圆型紧张水疱,周围明显红晕,有水疱的中央呈脐窝状。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
在为期1~6日的出疹期内皮疹相继分批出现,皮损呈现由细小的红色斑丘疹→疱疹→结痂→脱痂的演变过程,脱痂后不留瘢痕。水疱期痛痒明显,若因挠抓继发感染时可留下轻度凹痕。体弱者可出现高热。
治疗:患儿应早期隔离,直到全部皮疹结痂为止,一般不少于病后两周。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儿童,应隔离观察3周。该病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处理及预防皮肤继发感染,保持清洁,避免抓搔。加强护理,勤换衣服,勤剪指甲,防止抓破水疱继发感染。积极隔离患者,防止传染。
局部治疗以止痒和防止感染为主,可外搽炉甘石洗剂,疱疹破溃或继发感染者可外用1%甲紫或抗生素软膏。继发感染全身症状严重时,可用抗生素。忌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防止水痘泛发和加重。
居家护理:·注意消毒与清洁
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同时还要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
·定时开窗
空气流通也有杀灭空气中病毒的作用,但房间通风时要注意防止患者受凉。房间尽可能让阳光照射,打开玻璃窗。
·退烧
如有发烧情形,最好是以冰枕、毛巾、多喝水等物理退烧法。要让病儿休息,吃富有营养易消化的饮食,要多喝开水和果汁水。
·注意病情变化
注意病情变化,如发现出疹后持续高热不退、咳喘,或呕吐、头痛、烦躁不安或嗜睡,医院就医。
·避免用手抓破疱疹
特别是注意不要抓破面部的痘疹,以免疱疹被抓破引起化脓感染,若病变损伤较深,有可能留下瘢痕。为了防止这一情况发生,要把孩子的指甲剪短,保持手的清洁。
疾病名称:甲型H1N1流感
病征: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较流感、禽流感潜伏期长,潜伏期时长1~7天,多为1-3天。部分患者病情可迅速发展,来势凶猛、突然高热、体温超过38℃。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咳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腹泻。少数病例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症状,无发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
治疗:
·一般治疗
休息,多饮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高热病例可给予退热治疗。
·抗病毒治疗
研究显示,此种甲型H1N1流感病毒目前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敏感,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耐药。
对于临床症状较轻且无合并症、病情趋于自限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无需积极应用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发病时即病情严重、发病后病情呈动态恶化的病例,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高危人群应及时给予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进行抗病毒治疗。开始给药时间应尽可能在发病48小时以内(以36小时内为最佳)。对于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不一定等待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即可开始抗病毒治疗。
预防:·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睡眠充足,多喝水,保持身体健康。
·应保持室内通风,少去人多、不通风的场所。
·做饭时生熟要分开,猪肉烹饪至71℃以上,以完全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
·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常备治疗感冒的药物,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应尽早服药对症治疗。
·避免接触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患者。
·普通家庭还可用酒精为日常用品消毒。
第二大类:其他疾病
不少疾病与春季病毒活跃且感染机会多、宝宝体质相对较弱等因素有关,切不可麻痹大意。
疾病名称:鼻出血
病征:儿童在春季发生鼻出血的比例,远远高于其它季节。而且,这种鼻出血多呈突发性。治疗:应将宝宝的身体横置前倾,以防血经咽喉入胃而引起呕吐;再用食指和拇指紧捏其鼻翼上端,一般在10分钟左右可自行止血;也可用消毒纱布卷成半支香烟状,塞放到上唇与齿龈的穹窿处,然后横着食指在鼻孔下压迫上唇;或者用冷湿毛巾敷前额和鼻骨处,以热水烫脚,使出血处血管收缩和下肢血管扩张而达到止血目的。如果采用上述方法均不能止血,就应立即就医。居家护理:·以止血为目的,一般均可止住。
疾病名称:过敏性哮喘
病征:发病年龄80%在5岁以前,且有逐渐提前的趋势。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呼吸困难、哮鸣和咳嗽,有时咳嗽为惟一症状。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药或自行消失。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时,可使用各种短效型支气管扩张剂,迅速控制病情。
居家护理:·饮食清淡,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远离过敏原,尽量减少哮喘的发作。
撰写人:诸彦璐
责任编辑:朱凌梅
审核人:吴敏敏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