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缺陷原因分析
1.1围护结构渗漏水原因分析
(1)局部塌孔造成夹泥。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发生局部塌孔现象,会导致泥浆比重大幅增加,泥浆中泥沙更容易沉积在混凝土浇筑顶面上造成墙体夹泥。
(2)地下连续墙工字钢接头淤泥未处理完全,造成接缝夹泥、夹砂,形成渗漏水的渠道;
(3)有未清除的混凝土绕流在地下连续墙的接缝内,会形成渗漏水的渠道;
(4)地连墙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供应不及时、导管拔管失误等原因造成的地连墙墙身夹泥,会形成渗漏水的通道。
1.2鼓包和漏筋原因分析
由于地层存在多种夹层和软弱地层,成槽时泥浆护壁效果不理想;个别地连墙部位置发生偏差等情形都可能造成地墙鼓包和局部漏筋现象。
1.3墙体出现夹层
(1)混凝土导管埋入混凝土内过浅,浇筑混凝土时提管过快,将导管提出混凝土面,致使泥浆混入混凝土内形成夹层。
(2)浇筑管摊铺面积不够,部分角落浇筑不到,被泥渣填充。
(3)浇筑管放置深度不够,泥渣从底口进入混凝土内。
(4)导管接头不严密,泥浆渗入导管内。
(5)首批下混凝土量不足,未能将泥浆与混凝土隔开。
(6)混凝土未连续浇筑,造成间断或浇筑时间过长,首批混凝土初凝失去流动性,而继续浇筑的混凝土顶破顶层上升,与泥渣混合,导致在混凝土中央有泥渣,形成夹层。
(7)混凝土浇筑时局部塌孔。
1.4墙体酥松、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
墙体表面出现酥松、剥落,混凝土强度较低,达不到设计要求。
原因分析:
(1)导管法水中浇筑混凝土操作不良,混入大量泥浆,使混凝土质量变坏,强度降低。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砂、石级配不好,含泥量大,杂质多,砂浆少,石子多,和易性差,水灰比大,造成混凝土级配不良,强度达不到要求。
(3)槽壁土层松软,受流动水的冲刷作用使混凝土受到污染,出现酥松、剥落。
二、缺陷修补目标
防水等级一级,以堵漏地下连续墙面仅有少量湿渍为目标。墙体内测不能有明显的鼓包,不能有钢筋外漏,以免影响防水卷材铺设。按照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遵循“因地制宜、堵排结合、刚柔互助、综合治理”的原则。
三、缺陷处理方法
3.1渗漏水处理
一旦围护结构接缝出现渗漏水现象,立即暂停开挖,以防渗漏情况进一步发展。针对渗漏水的清、浊;水量大、小等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堵漏措施。
3.2鼓包和漏筋处理
(1)地下连续墙超灌处理
采取分层开挖、分层处理的方法。在土方开挖至鼓包顶面下1.0m时暂停开挖,拟采取人工持风镐或电钻破除。破除鼓包得紧跟土方开挖进度,开挖暴露一段及时破除一段,杜绝出现因鼓包破除不及时而形成悬空造成安全隐患的现象。
处理方法:
①基坑开挖过程中,地连墙内墙面可能出现大范围的起鼓或局部凸起混凝土块,开挖后,测量组需对地连墙内墙面平面位置进行核对。
②对于大范围的混凝土起鼓,起鼓厚度不超过10cm,人工采用手持工具(凿子、手工刨)进行剔凿。
③大范围的混凝土起鼓厚度超过10cm,可采用风镐配合空压机进行初步凿除,初步凿除后由工人采用手持工具进行细部剔凿及修整。
(2)地下连续墙漏筋处理
①对混凝土露筋缺陷的部位,深层凿除质量缺陷处的混凝土并清理表面浮浆、凿毛并清理干净。对漏筋部位应将钢筋周边5cm混凝土全部凿除并用水冲洗干净,将虚渣及时清出作业区外。
②对1~2m2的漏筋面使用人工拌制M10砂浆抹面,为防止砂浆开裂,要求采用中粗砂拌制;
③对大面积的漏筋,使用C20喷射混凝土进行封闭处理,人工修面找平,达到防水板基面验收的要求。
3.3墙体夹层处理
①基坑开挖后,对于地连墙夹泥进行人工清理,清理完成后将酥松的混凝土及浮浆剔除,直至露出质量较好的混凝土接茬。
②将剔凿位置清理干净后,反复用清水进行冲刷直至混凝土表面湿润,之后采用C20喷射混凝土进行修补。
③如夹泥范围较小,采用人工进行修补即可,对于大范围的夹泥情况,采用C20喷射混凝土进行修补,修补前应确认墙体无渗水,若出现渗水情况,应及时采用防水砂浆进行堵漏,确定无渗水后方可进行修补。
3.4墙体酥松、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
①对于开挖出的墙体局部混凝土酥松、强度达不到要求的部分,对酥松的混凝土进行凿除,直至露出质量较好的混凝土接茬。
②将剔凿位置清理干净后,反复用清水进行冲刷直至混凝土表面湿润,之后采用C20喷射混凝土进行修补。
③如墙体酥松范围较小,采用人工进行修补即可,对于大范围的墙体酥松情况,采用C20喷射混凝土进行修补修补前应确认墙体无渗水,若出现渗水情况,应及时采用防水砂浆进行堵漏,确定无渗水后方可进行修补。
3.5操作平台脚手架搭设
3.5.1脚手架适用范围及搭设高度
为满足车站地连墙鼓包及缺陷处理施工,需对地连墙部位进行脚手架搭设施工,搭设高度为土方分层开挖本道支撑标高至前一道支撑标高,最大高差为7.8米,计算时按照10m高度进行计算,本脚手架方案可用于10m以下高度脚手架搭设施工。
3.5.2底部落地脚手架搭设顺序
铺设垫板→摆放立杆、扫地杆,随即将立杆与扫地杆扣紧→安装扫地横向水平杆并与扫地杆扣紧→安装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安装第一步横向水平杆→第二步纵向水平杆→第二步横向水平杆→第三步纵向水平杆和横向水平杆→接长立杆→搭设剪刀撑→铺设脚手板→在作业面搭设护身栏杆→挂安全网。
3.5.3扫地杆
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离底座下皮mm高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其连接方式及接头位置同纵向水平杆。
3.5.4立杆搭设
立杆采用6m、4m长钢管搭设,搭设应符合以下要求:
对接接头扣件开口方向应向下或向内,以防雨进入。开始搭设立柱时,应每隔6跨设置一根抛撑,直至连墙件安装稳定后,方可根据情况拆除。
立杆上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相邻立杆接头位置的错开不小于mm。各接头与中心节点相距不应大于步距的1/3即mm。
立杆的搭接应采用对接,并采用对接扣件,搭设立杆时必须控制立杆的垂直度,以免造成偏差积累。
3.5.5纵向水平杆搭设
纵向水平杆设置于立杆的内侧、横向水平杆之上,并采用直角扣件与立杆扣紧。
纵向水平杆采用对接扣件连接,至边角处也可采用搭接。对接、搭接应符合以下要求:
对接头应交错布置,不应设在同跨内,相邻接头水平距离不应小于mm,与相近立杆的距离不大于立杆纵距的1/3,即mm。
搭接接头长度不应小于1m,并应等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mm。
纵向水平杆的长度一般不宜小于3跨,并不大于6m。
在小横杆上,除二道与立杆相连的大横杆外在中间再加二道大横杆,以上面铺设竹笆脚手板。
3.5.6横向水平杆
每一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长度1.5m,采用直角扣件扣紧在纵向水平杆上,该杆的轴线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mm。
操作层非主节点处的横向水平杆根据支撑脚手板的需要设置。
横向水平杆伸出大横杆外的长度应控制不小于mm。
3.5.7剪刀撑及斜撑设置
1、剪刀撑与地面成,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最多根数为7根,剪刀撑夹角为90°角;剪刀撑主要采用6m长钢管,最下面的斜杆应到垫板处的最下一道扫地杆,斜杆接长采用搭接(接长不应小于0mm),除斜杆两端扣件紧外,中应间增加1个扣件结点。
2、剪力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线距主节点的距离不就大于mm。
3、脚手架非封闭端如遇到转截面处,脚手架端头应设置之字形斜撑及边墙杆。搭设布局。
剪刀撑设置
3.5.8安全网与层间隔断
脚手架与外侧立面采用阻燃安全网进行封闭,用22号铁丝将安全网绑扎在纵向水平杆上。
脚手架每3步在立杆之间以及立杆到结构边的范围内采用竹胶板进行封闭,并设mm高的挡脚板,防止坠物伤人。严禁使用损坏和腐朽的安全网。
脚手架首层设置硬隔离,向上每四步设置一隔离。
3.5.9护栏和挡脚板
在铺脚手板的操作层上必须在外排立杆内、外侧距离脚手板面每步0mm范围内设两道护栏,每道mm,内侧有墙的部位可搭设一道(便于施工),并在安全密目网外侧设mm高挡脚板。
3.5.10脚手板搭设构造要求
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
脚手板应按其主竹筋垂直于纵向水平杆方向铺设,且采用对接平铺,四个角应用直径1.2mm的镀锌钢丝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
作业层端部脚手板探头长度应取mm,其板长两端均应与支承杆可靠地固定。
剖面图如下: